
心理防御在疫情这种应激事件下启动,
是维护身心平衡的一种健康方式。
壹
鼠年新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出乎意料的应激事件,心理学有“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的是人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比如疫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减轻内心不安,消除焦虑,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
从疫情初发到趋于平息的过程中,我也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处理了自己内在的焦虑,使隔离的日子过得相对平静舒适。但回忆疫情初始,那些无意识的心理防御却是危险的。
贰
时至中午,我收到侄女转发来的当时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篇微信文章。对于有效信息,我现在完全没有印象,只记得读后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有武汉人得了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
现在重读这篇文章,我惊讶地发现大量重大消息被完全无视,报道分明散发着紧张的气息。侄女当时问道:“叔叔,你们坐火车有备口罩吗?没有的话现买几个,太危险了。”我回答:“没有,现在应该得到了有效控制,不用担心。”
回想这段对话不禁哑然失笑,或许很多人当时有与我相似的心态吧。“现在得到有效控制”的想法与那篇文章的信息正好相反:疫情已经扩散,未来不可预知。可能是我当时完全沉浸在返乡的喜悦中,潜意识里排斥那些令人不快的信息(否认现实)。
读这篇报道后好像心底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小儿科的肺炎过不了两天就会归于平息”(把疫情的危险性最小化),自己只是读了一个遥远的武汉的故事梗概;
一种声音是“相关部门一定会将病毒扼杀于萌芽!”,就好像婴儿坚信母亲(官方部门)将用无比的神力为我扫除一切危险,我躺在襁褓中安享太平(对事态的过度理想化)。
买口罩的念头曾从我脑海中一闪而过,我并没有向列车员询问是否有口罩销售(压制内心想法)。一种清晰的顾虑是,我不想自己和家人成为全车厢旅客关注的焦点,可能是为了避免体验到被他人视为“另类”带来的羞耻感。当时春运伊始,人头攒动,大家基本没有防护意识,我所在的车厢没有一个戴口罩的旅客。
这些无意识的心理防御(否认、最小化、原始理想化、压制)让我在疫情初期避免体验到焦虑和羞耻,而就当时所处环境而言,我其实是将自己和家人置于危险的处境中。
叁
随着疫情的迅速发展,有关疫情的各类数据持续更新,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对未知的恐慌和非理性的情绪会溶解我们的判断力,这时“理智化”(分析感染者和新冠状病毒的特征)和“现实检验”(分析自身的处境和行为)的防御机制就是很好的自我保护了。
大量数据证明,已经确诊的病例绝大部分具有三大身份特征:一是武汉当地居民;二是具有武汉旅行史;三是与具有武汉旅行史者密切接触过。
只要你不具备以上三大特征,感染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减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我特地留意了北京2月6日的疫情数据。当时,北京274例确诊患者中,只有4例没有武汉居住史、旅行史和密切接触以上人群者。每每想到这里,我这个“三无人员”就会感到安心,新冠状病毒很大可能与我无缘。
02. 而后,我又思考“如何避免中招?”,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听话照做”——听从国家号召,居家隔离并按程序消毒。
这时我开始自省检验:“我严格按照专家的消毒措施执行了吗?”,我很确定每次出门戴口罩、电梯按键用纸巾、回家立刻洗手。
03. 如果各点都排查了,我依然出现“疑似症状”怎么办?
我做了心理准备:很可能是得了普通感冒或流感,毕竟冬季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高发期。如果确诊是新冠病毒感染,我也只能接受命运的无常了。
完成以上过程,我开始想法子使隔离的日子快乐点,对疫情的焦虑终于渐渐平息,随水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