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10

本篇和大家分享,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当下正值肺炎大疫,很多学校已经网课开学。在家上网课,家长会直接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

为什么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

怎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都是家长关心的问题。

本篇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

聪明的家长懂得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这会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和孩子的互动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01. 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归属感

在孩子尚未独力之前,是最需要安全感、归属感的。

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在外面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他的家庭始终会站在他的一方,帮助他支持他。

孩子心里会形成正向的印象:面对再大的困难,都有人会支持我。困难是可以面对的,可以解决的。

相比起来,反面的做法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盲目的批评。

每一个人在面对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都会感觉到无能无力、挫败。当一个人深陷无力的泥沼时,至亲的批评无异于落井下石。

时间久了,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每当遇到困难时,都会再次认可“我无能”这个结论,进而放弃努力。

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最需要的品质是自信,始终相信“我”是好的,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他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困难上,而非自我怀疑自我谴责。

02. 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孩子天生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全德全能的如神一般完美的存在,在最初,他们认为父母就是这个存在。只是后来随着生活中经历种种事情,孩子发现父母并不完美。

父母承担这样的角色当然是有压力的,因而在给予孩子规则纪律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孩子思考:某某做法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这样孩子会自愿遵守他能够理解的规则,而非认为遵守规则是对自己的限制或剥夺。

只要父母没有做出太令孩子失望的事情,或者太过缺损品德的事情,孩子始终会保有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并天然的追求自己需要的生活。

倘若孩子在自己心里对父母有所抵抗,他难免在成年后用某种方式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抵抗。

孩子对权威和规则的最初印象,是在跟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

当孩子与权威关系良好,并且理解规则,他就更容易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相信老师制定的规则是对学生有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对自己的学习任务产生认同,相信学习是对自己好的事情。

倘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好,并且认为遵守规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剥夺和限制,那么他很可能将这种态度延续到他与老师的关系当中,对学习任务产生抵抗,并且认为老师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是权威加害自己的一种方式。

03. 引导孩子产生独立的内在动机

当一个老爷爷坐在摇椅上跟孩子们讲述他抗战时期的事迹时,孩子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会在心里形成一种理想:我将来也要做一个勇敢的人。

当他勇敢的制止一次校园霸凌,看到了他人的感激目光时,他会感觉到:我真勇敢。

好的家长并不需要为孩子做太多,但他可以做两件事:

第一个,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闲暇的时候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第二个,看到孩子的优秀品质

看到之后抱住他,告诉他:我看见了,你很棒,我为你感到骄傲。

家长帮助孩子确认内在的高光时刻,会给孩子提供巨大的精神鼓舞,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十分崇敬父母,他的感觉类似于:我的神认可我了,我的神给了我一束光。那份优秀的品质会延续很久。

最惨的事情是,当孩子考了全班第一时,家长一点反应都没有,置若罔闻。孩子的感觉类似于,这种事情毫无意义,我做的再好,我的神也不会关注到我。

让孩子演绎自己的英雄故事——自我效能感

上一段中所举的例子,有一个重点,孩子是凭自身的个人意志,做出行动与选择,取得成果。这个时候,他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自我效能感,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电影《老炮儿》中,冯小刚为什么敢于在花甲之年跟一群小年轻们茬架,因为他身上有过无数次胜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已过去,但仍会为他提供自我效能感。即使他的身体都不允许他带着军刀跑到河对岸,但在观影时,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把军刀上的光芒。

自我效能的概念是1977年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意指某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的主观评估、自信程度。

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付出努力的程度、遇到困难时坚持多久,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模式。

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近些年与之相关的研究,普遍显示自我效能感与学生成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目前人们通过相关研究,已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多个不同领域。教育领域当中,研究最多的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除教育领域之外,人们也将其应用到管理学当中,用于提升管理人员的自信心。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显示,那些曾在工作中取得瞩目成绩的人,总是期望将工作做的更加出色。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同样被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在治疗恐惧症方面,一旦病人有过一次“指导下的成功经历”,他们便愿意相信,自己可以战胜恐惧。

只要获得一次成功经验,便会对曾经倍感困难的事情产生信心。

一款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包含了大量的任务达成和奖励机制,玩家对其投入大量时间之后仍不觉疲倦,这正是因为良好的游戏设计给人提供了连续不断的自我效能感和不断的挑战空间。

电影中的英雄角色令人百看不厌,也正是因为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在间接获得自我效能感。

获得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包括:

过往经历

替代经验

言语影响

心理生理状态

其中,自身的过往经历是最能为一个人带来自我效能感的。其次是替代经验,指看见他人的成功经历,战胜困难的经历。

因此,智慧的家长会懂得,经常性的帮孩子创造一些,赢、胜利、达成目标、战胜困难的体验,并鼓励孩子继续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

相对比而言,太过自恋或太过自卑的家长,都可能带给孩子糟糕的体验。

太过自恋的家长

可能非常吝啬于对孩子的称赞,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其无法逾越的大山,或终难得到其发自肺腑的认可。

过于自卑的家长

则自身缺乏榜样作用,孩子也许始终都没有尝到,由内而外的自信是一种什么味道。

家长可以展示的更健康的状态,是弹性的自恋,既有充足的向上的自信心,也有沉静的客观的自我反思。

除了过往经历、替代经验,言语影响同样可以带给孩子自我效能感,就是多夸孩子,多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同样会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再优秀的人,也有自己当下的困难,他仍然需要这样的支持和鼓励。

总结起来,一个人最好的学习状态不是刻苦,是兴奋。

在不同的年龄段给孩子不同的支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年长的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更为复杂。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助于家长清晰自己该如何帮助孩子。

小学阶段的学生

对学习没有形成自主性,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往往缺少自我评估的概念。

有的学生对于考试成绩是听天由命的,有的是学习感觉累了就不学了,有的是感觉自己有自信了就不学了,有的是固定学一两次就不学了,有的是妈妈告诉我学我才知道学。

对于这个阶段来说,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关注,给予期待。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不难,但是家长需要懂得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

对学习已经形成一定自主性,已经知道关注自己的成绩。这个阶段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学生会懂得通过自我测试与他人测试,来检验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

在这个阶段,家长最需要给予的是陪伴,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孩子检验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帮助孩子完成对知识的自测、他测。

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经历青春期,需要形成独立意识的阶段,当孩子出现困惑时,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减少说教,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在这个时候,自己的想法仅仅是孩子的一份资源、养分,孩子还需要拥有足够的独立空间,自由呼吸。应给予孩子信任,焦虑尽量自己消化。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

学习基本已经独立自主。这个时期需要家长来做的已经不多。

这个时候学生逐渐掌握更高级的学习方式,比如系统复习所学知识、建立错题集、复习过往知识。其中学习效果非常好的方式还包括,向他人讲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是在所学的知识体系当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两种学习方式可以使自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都非常深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