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09
温尼科特生于1896年,是英国第一位有医学受训背景的儿童精神分析师,尽管他膝下无子,然而他在抚养子女的科普教育中,承担了重要且具有奉献精神的角色:在广播电台制作了600多集节目,不辞劳苦地全国巡讲,著有15本书,其中销量最高的是《家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鉴于英国自古到今都以缺乏温情和内省而闻名,而温尼科特又是英国人,这点很是奇怪。然而温尼科特的精神分心成就,尤其建立在对英国人的仔细观察之上。他的儿童精神分析师的视角中,有一种骨子里的英国式质朴素养。他录制的广发流传的广播节目简单地以“平凡奉献的母亲和孩子”而命名。他想帮助家长成为“恰恰好”的父母——这是他著名的概念。父母们无需做到杰出甚至完美,只要过得去就可以。那么,在温尼科特的眼里,如何成为“恰恰好”的养育者呢?他提出了五点建议:
温尼科特见过的许多耗竭的家长,他尝试通过提醒他们,最重要的是正在做的事,来提供支持。然而家长依旧用惯常的方式,就像首相和内阁那般重要。温尼科特认为养育是:唯一的真实基准之于健康的社会;唯一的制造厂之于国家社会系统的民主倾向性。在养育者要为孩子做些什么的描述中,温尼科特提到了一个很少被直接引用的词:爱。通常我们对于爱的想象是有关于对某人的神奇的直觉上的连接,然而在温氏的作品中,我们有不同的定义:爱是关于自我的救赎,为了亲密的需要。要倾听别人,把自己的需要和假设搁置一边,当一些“坏”行为出现时,要怀着尊重,达成不被冒犯,不会去报复的约定,就像平时对别人那样,尤其是孩子或是成年人。
自从温尼科特逝世后,我们已经在养育上有了一点进步,然而仅仅是一点点而已。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相处。虽然理论上我们知道他们很重要,但是离温尼科特生前主张的“适应”还是有很大差距,当和孩子一起时,我们会习惯性地无法克制自己的需求。我们依旧在学习如何爱孩子,就像温尼科特主张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行尸走肉,他们披着“成功”的外衣,拥有光鲜的社会地位,然而内在却并不一定“真实”,也会伤到别人,我们在一条通往“恰恰好”的养育着的征途上,这是一种和其他任务一样重要的任务,必须坚持!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