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8
本文译自丹麦心理学博•雅各布森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此书暂无中文版,感兴趣者可阅读原著。(译者:郑世彦)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英文版封面
作者简介:
博•雅各布森(bo jacobsen),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的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他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并负责几个关于心理学和存在议题的研究项目,如关于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反思的一个密集性质性研究。
他也是一位执业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和督导。他写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和存在议题的文章和书籍,这些作品深刻而迷人。他在伦敦和整个欧陆都做过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演讲。他的使命是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性和存在的维度。他打算以此来激发人类变得更为率真并相互帮助。
真实的人和现象学的角色
主流心理学主张对生活进行大量的分类。这些分类成了我们观察人类生活的一副眼镜。
因此,在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我们首先不是被训练去观察具体的人所有的个性和复杂性。相反,我们被教导去观察“惊恐焦虑”“强迫障碍”“心境障碍”和“躯体化”的病例,就像在icd和dsm诊断系统概述的那样。
在人格心理学中,我们被敦促去寻找所谓的“大五”;即,关于特质的五个宽泛维度,根据这些维度,人类的人格据说是结构化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john & srivastura,1999,pp.102ff)。
分类通常是有用的,但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其他治疗师如何才能学会观察独特的个体而不是类型呢?这里就需要请进现象学(phenomenology)。
现象学依照其自身呈现的面貌来观察或体验现象;换言之,它敢于超越我们随身携带的以及强加于我们所遇现象的许多观念、陈规和图像。现象学是与现象本身相遇。你试着去依据其真正所是来感知他人,感知真实的人,而不要一切都想当然。让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快到圣诞节了,一位护士正在疗养院里照料一位老人。“那么,史密斯先生,今年你打算在哪里过圣诞节呢?”她一边帮老人擦洗,一边鼓励地问道。
“这里。”史密斯先生的回答像往常一样乖戾而郁闷。“好吧,”她附和着继续说,“那么,也许会有人来这儿看望你?”“没有。”他回答道。
这位护士感到既愤怒又惊讶。她知道这位老人有七个兄弟姐妹住在附近的镇子上。他们当中很多人无疑都可以在平安夜给他提供住宿。她联系了他的全科医生。
这位医生也很生气,开始打电话给老人的家人。他最终找到了老人的一位姐姐:“哦,我们非常愿意请他过来,我们很久前就邀请过他了。但是,他宁愿在疗养院自己过圣诞节。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位负责而能干的护士,她确信自己知道病人想要什么:她不需要去询问他,就能自作主张。然而,根据现象学的观点,我们永远不知道另一个人的需求,甚至是我们的配偶和孩子。我们必须用心去询问和倾听。
当两个人互相交谈时,一方通常会对另一方的世界观做出假设:我倾向于假设我与对方用同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当交谈涉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这种倾向会特别强烈。
当身处不同生活情境或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遇时,就会产生许多误解。在专业谈话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模式。
现象学打破了这种模式。现象学的谈话——就如我后面要展示的——通常使一个人感到被深深理解和接受。这个人将变得活跃起来,因为其生活经验的真诚和详尽的再现,使得他或她变得开放并活在当下,如其真实所是。
现象学最初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在20世纪前半叶,由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建立,由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许多其他杰出的哲学家进一步发展。
只有把观察的主体包含在我们的思考之内,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这个世界。这是现象学方法的一则信条。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不是没有我们的参与。只有承认人类仅仅存在于我们和世界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我们并不存在于孤立的状态(heidegger, 1926, pp. 58–63;merleau-ponty, 1945, pp. 491–492)。
现象学哲学后来为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实证学科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也为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在心理学领域,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由阿米德·吉戈吉(amadeo giorgi)和他在迪尤肯大学和旧金山赛布鲁克研究院的同事一起专门发展的。吉戈吉创立了《现象学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在他的著作《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psychology as a human science,giorgi,1970)中,吉戈吉主张心理学应该属于人文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他批评了他所在时代的心理学的倾向——依靠可测量的东西来而不是主题的重要性来决定它的内容,这意味着像哭泣、笑、友谊和爱等主题仍然基本上未被考量。他富有特色地谈论人文科学(human sciences)而不是人文学科(humanities):他的目标是联合人文学科和硬科学(rigorous science)。这个联合的通路就在于现象学。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厄内斯托·斯皮内利(ernesto spinelli)已经在一系列案例中演示了现象学的应用(spinelli, 1997)。斯皮内利指出了现象学方法在心理学和治疗中使用时的三个特殊原则:
1.把你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或治疗师的预期和偏见放在一旁,并坦率地包容来访者所呈现的特殊世界。这个规则被称为括号原则(rule of parenthesis)或悬置(epoché)原则。
2.描述,不要解释;废除所有的解释和所有的因果思考,描述、描述,具体地、切合实际地和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就是描述原则(rule of description)。举例来说,要求来访者详细描述他们生活的情境,描述他们今天或现在感觉如何,但不要要求他们去联想他们目前痛苦的起因。
3.当你的描述包含多个元素时,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强调任何一个元素。不要把任何一个元素视为特别重要的。让所有的元素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以免过早地为事件强加上一个模式。时机成熟时,重要的东西会自会显现。这个规则被称为水平原则(rule of horizontalisation)或平等原则(spinelli, 2005, pp. 19ff)。
纵观本书,我将展示许多案例来演示在理解基本的心理现象(如幸福、爱和孤独)时,现象学方法是如何做到富有成效的。现象学还是一种接纳和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方法。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所描述的,我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和生活困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表达,它们都值得细细地描述。
转载自:公众号“书影天地”,图文凯发k8旗舰厅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凯发k8旗舰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