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那一阵,我们有个心理老师比较有意思。他平时就喜欢琢磨一点,比别人多想一点儿。总喜欢用理论去解释现实世界背后的原理。
用理论是解释现实,你会有种学以致用的感觉。大学时期我碰到一位老师,他就是这样的人。他喜欢解读每个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从杨丽娟追求刘德华,到马加爵杀害自己室友以及美女喜欢杀人犯的等等新闻事件。跟随这位老师,他总是鼓励那些学习心理学的,要用心理学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能本本主义。
心理学存在于生活中,心理学理论是生活的升华。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活的“心理学家”,有些自己总结的小技巧或者窍门。
中国成语与心理学其实有着密切及有趣的联系。成语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而一些成语又是心理学原理的最好诠释,例如:“三人成虎”体现了人们喜欢随大流的心理; “守株待兔”体现了人们经常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懂得变通地看待事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体现了“心理代偿”在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滥竽充数”折射出群体中非常常见的偷懒现象;“四面楚歌”表现出音乐对人情绪的巨大感染作用。大学期间,我们的心理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写十个和心理学相关的成语,能用心理学原理去解释。
那么微信红包,为什么能够火起来呢?
1. 红包本身就是一种喜庆的事情,以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或者过重要节日的时候领导给下属或者长辈对晚辈的一点儿心意。它的意向在于高兴地事情,以及心意。从心理学讲就会某种情结。提及红包,大家都会一种好感,即使微信领了一分钱,也觉得自己赚了。收到别人的心意和祝福。
2. 对于发领红包的人:发红包是一种分享,是一种付出。可以让你在陌生人中取得好的印象。微信群几十人或者上百人。大家容易记住你。并且会感谢你。发点儿红包,能够感受别人的回应和关注。某称程度上满足被关注的心理学需求。人都渴望被看见、被关注。发几个红包,大家领红包时就会看到你、关注你,一定程度也会对你留下好印象。分享是一种美德。
3. 对于领红包的人:领取别人红包,是一种接受。其实就是不用付出一定劳动,手机领取几毛钱或者几块钱。沾沾红包的喜气和运气。领取红包某种程度是占别人便宜,免费得到的东西,数量有限,又是是自己抢到的。对于免费并且数量有限的东西。大家都比较热衷于占这个便宜。心理学上领取别人红包,可以让自己感觉自己运气好,运气本来就是一种稀缺不可控的资源。
4. 微信红包本质上一种社交互动。通过微信红包可以和众多陌生人达成某称契约,一起分享当下抢红包的快乐时光。发个红包就可以叫醒那些装作不看手机的人。互动总要有话题,抢红包就是一次性简短话题。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