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2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糖心理(id:txldaxuetang)
人的一生,没有任何创伤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我们死后,创伤也不会终止,它带来的痛苦会继续滋长,影响我们的后代。
01
创伤是能够遗传的。 研究成瘾性的精神病学家david sack博士说,如果孩子的父母长期承受ptsd的痛苦,那么他们有时也会形成自己的ptsd,我们称之为次级ptsd。 他说,父母的创伤会成为孩子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情绪问题,也会与父母相似。 rachel yehuda是世界创伤后应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大量研究中,她探索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孩子的ptsd神经机制。 她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中有一个人患有ptsd,那么我们就有3倍可能出现ptsd症状。 她认为,这种代际创伤是经遗传获得的,而不是直接暴露在父母经历的创伤事件中。
02
我们不能用言语描述体验,主要有2种情况:
那些未能表达的经验,就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一直围绕着我们。它们会:
创伤经验,常常通过非语言记忆的方式储存下来。 当一件事对我们冲击如此之大,以至于难以用言语描述。没有言语的记录,我们便失去了记起这件事的方式。 创伤也因此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不仅有我们自己的创伤记忆,还有父母未能处理的创伤经验。
03
潜意识一直不断地叩击你的意识之门,为了使人听见。 我们的症状和抱怨,会迫使我们面对被压抑的感受。 它们会让我们看到家庭里未能完全处理好的伤痛,让我们看到自身所承担的痛苦。 我们的抱怨、症状和问题像是指示标一样,它们引导我们面对那些未处理好的部分,帮助我们修复破裂的关系,或是疗愈自身的创伤。 当我们停下来探索它们时,这些未处理的部分会渐渐浮现。
04
孩子分担父母的痛苦往往是无意识的。 他们这样做是源于一种盲目的幻想,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拯救父母。 出于本能的忠诚,孩子经常重复他们父母的悲伤并且再次体验他们的不幸。 正如海灵格所说,这样一种“忠诚的连接”可能会代代传递下去,让不幸成为整个家庭的“遗产”。
05
当你看到父母痛苦时,你痛苦吗?你有想过帮他们消除痛苦吗?你有没有过站在父母中的一方来对抗另一方?你有过在对父母其中一方表示爱意时,害怕伤害另一方吗? 很多人都会无意识地承担着父母的痛苦。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认识。 那时,我们还没学会怎样在和父母分离的同时,也保持与他们的连接。在那个单纯的年纪,我们也许能想到减轻他们痛苦的方法就是去修复或者是共同承担。如果我们能和他们一起承担,他们就不用独自承受了。 但这是一种幻想,只会导致更多的不幸产生。 悲伤的母亲、悲伤的女儿……自尊受挫的父亲、自尊受挫的儿子……父母所承受的关系困境也反映在了孩子身上——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 当我们和父母的感受混在一起,我们就会无意识担负起父母人生经历中负性的部分。这种连接无法让我们自由,只会让我们重复或是再次经历某些情境。 而在你的当下,你是否正经历着和你父母相似的困境?你认识到父母在你身上遗留的痛苦了吗?
06
我们排斥父母的那些情感、特点和行为,可能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这是我们无意识中爱他们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回到我们的生命中。
07
父母最终想看到,是他们的孩子替他们来处理未完成的事情。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以为我们能做的更好,这其实很难。 当一个孩子有意或无意地承担起父母背负的重担时,他(她)实际上忘却了曾经被“给予”的体验,并且在以后的生命里很难在关系中去“接受”。(此处的意思是,一个人其实从小是被养育和给予的,但他习惯地去背负后,在以后会难以学会去自然地接受别人的好。) 一个关心父母的孩子,他通常会形成一种长期过度担忧的状态,并且会习惯性地感到不知所措。 如海灵格说的,不管多么残酷,父母应该独自承担起他们的命运。 我们不要去分担父母所承受的一切。 否则,我们会一直延续家庭里的痛苦,阻断生命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
08
许多传统的谈话治疗,会去指责父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很多人多年都在反反复复地诉说着,他们的父母如何抛弃了他们,让他们生活如此不幸。 可能你会指责她,在你还小的时候她对你所有爱的表达都没有回应。 也许她总是郁郁寡欢,时常哭泣,你试着用你的爱来取悦她。也许你很关心她,并试着为她消除痛苦。 可能某一天,你认识到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你对她的爱丝毫不会让她变得好一些。你感觉心灰意冷,因为你觉得你的爱被漠视,她没有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因此你开始疏远她,指责她没有给你你所需要的。 当你指责妈妈的时候,也许你可以问一问自己,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让她无法足够多地爱你? 也许,你的母亲在她的母亲那里经历了某种创伤,她无法给予你她也从未得到的。她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会限制她抚育你的能力。 真正的事实是,你一直渴望从她那里得到的爱,也是她所缺失的。
09
很多人都会一直记得父母对我们做的某件事,认为那件事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会让这部分的记忆(不管是否精确)覆盖那些父母对我们好的部分。 身为父母,总是会无意对孩子造成伤害,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并不在于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一直用怎样的视角来看待。 一般而言,父母对我们构成的伤害都是无意的。总有一些我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 但是,和父母和睦相处意味着,我们能与我们得到的、也能与我们未能得到的和睦相处。 当我们这样来看待我们所得到的,我们就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即使他们并不能总是给我们想要的,但他们也永远只想给我们最好的。
10
你与内心未愈的伤口的距离,与心中痛苦与悲伤的距离,也就是你与伴侣之间的距离。
——史蒂芬(stephen)与安德里亚·莱文(ondrea levine), embracing the beloved
人们通常会在无意中选择会触发自己伤口的伴侣。因为这样,他们就有机会看到、感受和疗你选择的伴侣就像一面镜子,他(她)会反映出你内心未表达的声音、未完成的部分,让你去完善自己。
进入感情状态会引发强烈的情感,这自然就会将我们带回到与母亲分离的早期体验中。我们对伴侣会倾向于产生当时对母亲产生的同样的感受。 我们期待遇到那个特别的人,并会告诉自己:“我最终会找到一个可以好好照顾我的人,他(她)能理解我所有的想法,给我全部我所需要的。”然而这只是来自一个孩子的幻想,因为这个孩子一直渴望再次体验到他(她)与母亲的亲密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从母亲那里未能满足的需要,会无意识地期待从伴侣那里得到满足——这种错误的期待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感情中总是会受挫并感到失望。 如果伴侣像父母那样努力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会感觉幸福极了;而如果伴侣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会感觉被辜负或被忽视。
与母亲早期的分离,会严重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稳定感。无意中,我们会害怕现在拥有的亲密可能会消失,会被剥夺。因而,我们会紧紧地抓住伴侣,就像我们当时可能紧紧抓住母亲那样,或者我们会因为预见到可能失去而将伴侣推开。
通常,这两种状态会同时在一段关系里出现,因此我们的伴侣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情感过山车中,永远在起起伏伏。
糖心理(id:txldaxuetang),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