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嫉妒(envy)”一词。当人们不假思索地说出“嫉妒envy”之时,往往表示赞扬,意思上更接近钦佩、赞美,比如“我嫉妒他的才智”,还有英国人常常炫耀的“英国国民保健制度是世界各国嫉妒的对象”。这里的“嫉妒”均解释为“羡慕”。
然而,当“envy”表达“嫉妒”这一最基本的意思时,人们不会随口而出,因为嫉妒是令人痛苦的、令人抓狂的,甚至是令人羞耻的,所以我们羞于承认嫉妒。
不过,正如社会学家赫尔穆特•舍克所说,嫉妒是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驱动力。
1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感受或者态度),这种情感很难把握。精神分析学家罗榭(rocher)将嫉妒定义为“精妙的非理性现象”,此外,嫉妒常常与贪婪、气愤等其他情感和行为相联系。
我们没办法测试嫉妒,石蕊试纸和脑电图都帮不上忙。我们只能从嫉妒对象和旁观者那儿发现蛛丝马迹,因为嫉妒者很少(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承认自己的嫉妒之情。事实上,嫉妒者自己也常常意识不到这种情感,即便在旁观者看来已是十分明显。
我们先来看一看专家们在解读嫉妒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韦氏小学词典》将“嫉妒”定义为:“一种不满的感觉,对他人的优长或好运感到厌恶。”相似地,
《韦氏国际词典》将“嫉妒”定义为:“因他人的优长而产生的痛苦和厌恶感,伴有拥有同样优长的欲望。”定义中,主关键词是他人拥有的“优长”;次关键词是“羞辱与憎恶”;第三个关键词是“渴望”拥有优长,这是与贪婪有关的表现;第四个关键词是“隐藏”。
爱泼斯坦写道,“嫉妒的本质特点是它的隐蔽性和秘密性。嫉妒是所有内隐情感中最为隐蔽的,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这样一个事实:嫉妒是我们行为的驱动力。”“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怀有嫉妒之情,认为这是不光彩的,刻意的伪装最终导致自己也被蒙在鼓里。”所以,相较于其他人性的弱点,嫉妒更加难以被察觉。
康德在讨论“惩罚”时写道,“规范的术语在语义上精炼地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然而,这不是定义。只有那些没有历史的东西才能被定义。”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试一试为“嫉妒”下一个定义。
起初,我对“嫉妒”的定义是: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源于与他人在个性特质、物质财富以及成就等方面的比较,嫉妒者看重这些方面并发现自身存在差距,体会到缺失感,甚至感到羞耻、愤恨和羞愧。这一过程是:比较—自卑—愤恨—羞愧,起初是感到自卑,之后被整个过程所折磨,感到了无生趣。每个人都被嫉妒所影响,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多数情况下,好胜的、骄傲的、自恋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依舍克所言,嫉妒是普遍的,是人所共有的,在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表达嫉妒的词或方式。
2
爱泼斯坦写道,“没有人能够内心强大到不嫉妒他人的成功”。骄傲之人难以摆脱嫉妒,不过在但丁看来,那些真正自负的人不会产生嫉妒,我理解但丁的想法,因为他自己就很自负。嫉妒的产生因人而异,有些人对某些方面并不看重,他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群人会嫉妒这些?”愤怒常常与嫉妒相伴而生,其激烈程度范围宽广,小到和风细雨式的,像一片云彩轻轻拂过艳阳,大到万马奔腾式的,大发雷霆,一阵狂怒。其他一些情感,例如贪婪、自大、自恋和怨恨也常常与嫉妒联系在一起,雄心壮志、竞争对抗会增加上述情感产生的概率。(我们常看到其他物种为获得父母关注和喂养而竞争。)无论是暴力攻击还是报复社会,这类充斥着敌意的偏激行为,常常由嫉妒引发,但不是所有偏激行为皆由嫉妒所致,有时因为一报还一报,攻击行为自身就是下一轮打击报复的导火索。
嫉妒常常涉及其他个体,所以也被看作是一种“有指向性的情感”。舍克认为,嫉妒好比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人们普遍将其隐匿、压抑。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认为自己没有产生过嫉妒之情,而现在认为嫉妒是“虚荣心的见证人”。他说:“与他人对比后,自大、自恋和自我认同引发了怨恨,进而导致嫉妒,而后发展至攻击报复行为。”(他认为怨恨导致嫉妒,而我认为怨恨因嫉妒而生,报复行为仅仅是或然事件。)嫉妒很少单独出现,常混杂着其他情感,这些情感大多令人痛苦。
嫉妒经常发生于两个人之间,显然,两人的关系是嫉妒者与被嫉妒者。当然,嫉妒也会发生在多人之间,此时,嫉妒对象是一个群体或阶层,比如成功人士,健康的年轻人,富人,或是排挤嫉妒者的小团体。当然,嫉妒者也可能是一个群体,他们有着相似的愿景,对另一个群体的优长有着相似的积怨。
3
嫉妒的核心要素是看到他人长处后产生的痛苦的自卑感。
里瓦罗尔(rivarol)称“比较”为“嫉妒之母”。威廉•r.纽厄尔将“嫉妒”定义为“对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或是那些我们想成为的人,或是那些拥有我们无法得到或难以得到的东西的人,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厌恨”。拉布鲁耶认为,嫉妒“与石头坠落和大火燃烧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神父大卫•w.赫尔(david w. hull)认为,“嫉妒是'七宗罪'之一,没有人愿意承认。它似乎是最下流的、最糟糕的、最卑劣的。蔑视、狡黠、邪恶。对嫉妒的描述向来不友好”。
嫉妒因比较而生,由他人某方面的优长引起,或有形,比如财富,或无形,比如人格魅力。阿奎罗(aquaro)认为,嫉妒“证明了一个事实:美好的东西是限量供应的”。在一些场合,限量是发挥作用的,比如限量产品,这里的优长源于稀缺,例如,毕业班每班一名学生致告别词,独一无二。当一样东西拥有的人多了,这样东西也变得普通了,优长也就不明显了。
嫉妒者常常不由自主地被怨恨所羁绊(“为什么她的颧骨那么好看?为什么我的脸长得像颗土豆?”),有时还会感到特别不公平(“我那么优秀,工作那么勤奋,但仍旧没有获得奖赏!”)。
有时,嫉妒者可能感觉其他人拥有优长,而且认为他们获得成就顺理成章。在那群人身上,优长像是沁入他们的血液中,化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而他们对成就依旧保持谦虚的态度。在上述情况中,人们忍受嫉妒的能力会增强还是削弱?学界就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4
雷加在《嫉妒的社会角色》中写道,嫉妒是“源自内心的爆炸式的哭喊”。
他描述了嫉妒的两种极端:一种是普遍的、日常的,因个体或环境等方面的本质差异而引起的嫉妒。例如,“他下棋水平比我高”,“她成绩比我好,不过这是她应得的,因为她努力学习”;另一种是怒火中烧的嫉妒,因感受到不公正而导致。例如,“为什么我不得不背负种族歧视的压力,而有那么多智商与能力低下、令人生厌的人却免受这一苦恼”。人们能轻松区分这两种极端的嫉妒,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嫉妒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的嫉妒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与他人比较,所以,按照我们的定义,嫉妒发生在孩子初步形成自我意识之后,只有形成自我意识,才能够区分自我与他人。这种观点与梅兰妮•克莱茵的看法截然不同,克莱茵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她认为嫉妒始于婴儿时期,如同婴儿看到母亲乳房时产生兴奋一般。她认为嫉妒的最大特点是希望破坏他人所拥有的东西,即便这些东西对嫉妒者没有任何用处。这种破坏行为在《创世纪》中有所记载,迦南人见到以色列人拥有健壮的牛羊后,就往以色列人的井里投土。迦南人行为的驱动力就是嫉妒。
有时,我们嫉妒其他人,而他们的优长不是我们真正希望拥有的,只是在某一竞争领域有所关联。爱泼斯坦是一名年轻的作家,当他知道一位比他还年轻的诗人在权威期刊《诗歌》(poetry)上已经发表了三篇诗作,他还是感觉到一丝嫉妒,尽管爱泼斯坦自认为在诗歌方面没有天赋,而且未来也不想往诗歌方面发展。艳羡我们事实上不想得到的东西,这样的事在《伊索寓言》中有所记载,伊索用“马厩里的狗”隐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爱泼斯坦还因此常常嘲笑自己,不过自嘲倒是应对“小嫉妒”的一剂良方。确实,嫉妒中包含太多非理性,可让人感到幽默的却不多。
4
值得一提的是,嫉妒经常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有的是社会交往关系密切,有的是距离近,还有的就是亲属关系。
嫉妒者时刻惦记着自己身上的缺陷,工作时可能还就坐在嫉妒对象旁边。嫉妒还可能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当然,被人嫉妒的感觉很糟糕,所以最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有人嫉妒他。
嫉妒带来多重痛苦,不同的人对这种痛苦的感受差异很小,不过,若是嫉妒对象遥不可及,嫉妒也就消失了。总的来说,我们不会对距离遥远的人产生嫉妒。受人爱戴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好像没有人嫉妒她的财富,尽管很多人对其免交个人所得税有所不满。
5
有时,自卑给一些嫉妒者带来的痛苦并不大,而他们常因自己心生嫉妒而感到羞愧。我的一个患者,她是一名年轻教师,遇到了一系列麻烦事:相貌平平,被虐待,工作中领导为了自保解雇了她。她的一个姐妹境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倒是有个小儿子。一天,她突然冒了一句:“什么样的人会差劲到嫉妒她三岁的小外甥?”从那时起,我开始帮助病患应对这种令人不适的情感。
爱泼斯坦解释了我们隐藏嫉妒的原因:“人们不愿意承认嫉妒……嫉妒可能意味着小气、吝啬、小心眼……意味着心胸狭隘。”乔治•p.艾略特(george p. elliott)一篇文章的副标题说得恰到好处:“最后一个肮脏的小秘密”。
自我要求高的人面对嫉妒时更加痛苦,正如同我的病患那样,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重心理失衡,品行高尚的自己怎么会产生令人难堪的嫉妒。他们可能会想:我究竟是多么差劲的人?我应该为我朋友有个可爱的三岁孩子感到高兴。她的成功与我身
上接二连三的麻烦事没有关系。我应该选择一方清静自我疗伤,不过那只会暴露我自己。
阿奎罗说得更加透彻:“嫉妒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没有人能够惩罚嫉妒者(嫉妒者承受的自我折磨比他人的罪罚更为严酷),也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允许无限放纵的嫉妒……道德已经规范了可允许的表达嫉妒的方式,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嫉妒超出了道德约束的范围。人们能够管控和制止行为,而内在冲动却是可被掩藏的。”嫉妒者很少承认嫉妒,当然,如前所述,原因之一是因为感到羞耻。事实上,有时一些人嘴上说“我嫉妒这个,我嫉妒那个”,其实并无嫉妒之意,只是开玩笑,随意闲谈。一篇关于爱泼斯坦著作的书评上,就有这样的玩笑话:“嫉妒挑选出这本书的读者。”(我发现了这篇高质量的书评。)一次,一名医生问我最近在做什么,听到我的回答后,他说:“我嫉妒你正在写一本关于嫉妒的书。”他觉得这个俏皮话颇有创意。而我其实已经听到过好多次了。
还有一名医生带有一丝嫉妒地说:“写作这本书一定像是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光。”“比大学时光还美好。更像是学习核心课程,甚至是阅读经典。”嫉妒者经常将嫉妒压抑,他自身感觉不到对于某个人或处于某个环境中的不舒服的感觉。“嫉妒”常常被旁观者误解为“妒忌”(我们会解释二者的区别)。有时,在交谈中,嫉妒者会突然沉默。我母亲平时不喜欢评论他人,她说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的姨妈性格开朗,十分健谈,热爱旅游,去过不少地方,不过,当有人提及她没有游览过的地方时,她会突然陷入沉寂。
6
嫉妒并不意味着想要得到他人拥有的东西。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应该被称为“贪婪”,这是一种与嫉妒相近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希望得到他人的优长是嫉妒的部分内容。有时,嫉妒是见不得别人好,甚至是破坏或损坏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梅兰妮•克莱茵认为,嫉妒中破坏因子比欲望因子比重更大,即便他人的优长对嫉妒者没有任何具体的影响与伤害。)许多关于嫉妒的事情都是非理性的。
嫉妒(envy)往往与妒忌(jealousy)相混淆。妒忌和嫉妒有所关联,而妒忌发生于三角关系中,妒忌者感到自己的某样东西,或是本该属于他的东西,或者即将归他所有的东西被第三方占有。妒忌者认为其他人抢走或欺骗了本该属于他自己的爱、尊重或关注。妒忌经常发生于两性关系间,与嫉妒相比,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妒忌。在法国,若是在三角恋关系中出现谋杀行为,人们自然地将“妒忌”归为理由之一。过去,在意大利,这类谋杀行为甚至是合法的。雷加认为,嫉妒发生于人们竞相追求某样事物的过程中,而妒忌发生于人已经失去某样东西后。不过,我并非这样解读嫉妒,我认为,即便是再没有可能拥有某种优长,嫉妒也会发生。正如一位朋友所指出的,两性关系中,一方不因失去另一方而妒忌,但嫉妒另一方的性能力,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
爱泼斯坦说:“一个人所妒忌的东西是自己拥有的,所嫉妒的东西是别人拥有的。”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妒忌者曾经拥有的挚爱被彻底剥夺,对于妒忌者而言,他们钟情的对象已经移情别恋。雷加的观点非常独特,他认为,妒忌是为爱情而斗争的驱动力,他还认为,失败者会产生嫉妒。爱泼斯坦认为,“jealous”的词性并非总是贬义的(我们珍惜自己的好名声),而“envy”的词性(在个人人际关系中,而不是在较大的群体中),除了个别例外,一般而言是贬义的,使用这个词常令人感到羞耻。
当“envy”用于表达嫉妒者内心虔诚的宗教情感,是不含贬义的,爱泼斯坦也是如此运用的,他将其用于表达人们对巴洛克音乐表现出宗教般狂热的嫉妒。
7
嫉妒不是贪婪,也不是妒忌,嫉妒就是嫉妒,尽管它常常与贪婪、妒忌相联系、相交织。有一种快乐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悲伤和不幸之上,自己不是痛苦的制造者,其他人也没有因此受益。在英语中,没有词汇来表达这种与嫉妒相似的情感,而德语中,人们用“schadenfreude”(意为“幸灾乐祸”)形容这种情感,“schadenfreude”来源于词根“伤害”和“快乐,满意,愉悦”。我对这种情感的定义是“把快乐建立在他人不幸之上”。
我认为,“schadenfreude”是个不贴切的复合名词,因为,从字面上,它表示快乐来自于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即虐待行为)或被他人伤害(可能有受虐倾向),然而,“schadenfreude”未表达上述之意。我曾经努力想用两个英语词汇创造一个表达更为贴切的新词,可最终我只能想到一些用一堆连字符串成的“怪物”,比如“pleasure-in-beholding-another's-grief”(建立在其他人痛苦上的快乐)。既然大家现在都能理解“schadenfreude”的意思,维持现状也许是最好的了!有因为他人快乐而感到难过,那么反之,就有因为他人难过而感到快乐,即幸灾乐祸,而且
这种情感不会给遭难者造成损失。有人抢先看讣告,有人喜欢令人悲伤的故事与时事,有人争着传递坏消息,有人对他人生病说三道四,幸灾乐祸可能都是这些行为背后的驱力。这种人在他人遭遇麻烦时与大家称兄道弟,而在他人一帆风顺时,不会与大家分享喜悦。据报道,著名作家戈尔•维达尔曾说:“他成功是不够的,他的朋友必须失败。”2002年8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了沃伦•圣约翰撰写的关于幸灾乐祸的文章,题为“如此甜蜜的悲伤:建立于他人悲哀上的罪恶的快乐”。当时,许多高薪高管因涉嫌金融诈骗而被控告,许多人嫉妒他们丰厚的收入,为他们的垮台感到高兴。
圣约翰援引了那些接受报道的群众的话(“他们活该如此!”),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纽约客》杂志登出了这样一幅漫画:一张名为“幸灾乐祸月刊”的报纸上面充斥各种取悦读者的负面新闻头条——富豪破产、好景不长的百老汇剧目、可憎的女继承人整容失败。
舍克认为,嫉妒包含这样一个特点:嫉妒者可能会警告陌生人有危险,而不会提示嫉妒对象,尽管提醒他人是一种美德。
这和幸灾乐祸有点相像。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码头旁,摄影师看着自己的同行倒退,跌入深水中。
精神医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专注于研究人际关系理论,他系统地总结了嫉妒的特点:(1)嫉妒是无意识的;(2)嫉妒无法在非专业人士的关怀下缓解或消除;(3)嫉妒始终存在于人心,随时准备出现;(4)嫉妒驱使嫉妒者对拥有优长的嫉妒对象做出卑劣的行为;(5)嫉妒驱使嫉妒者在他人遭遇麻烦时与之交朋友;(6)嫉妒者的自我价值因他人遭受不幸而提升(幸灾乐祸);(7)嫉妒发生时,行为是不计后果的;(8)嫉妒是妒忌的前提。沙利文发现了这样一个过程:(1)感觉自身存在不足;(2)感觉嫉妒;(3)感觉妒忌。沙利文遗漏了嫉妒的两个重要特点:(1)希望破坏他人所拥有的优长;(2)即便得到他人所拥有的优长,也无法缓解嫉妒,“太迟了!”(详见后文)。
显然,嫉妒很少单独呈现,它常常与其他情感相伴而生,一般是痛苦的情感,最常见的是贪婪,还有愤怒(自然、上帝、社会毫不知情地成了嫉妒对象),有时还有幸灾乐祸,以及自卑感和低自尊感,最后再加上羞愧,用我病患的话说,就是“我究竟是多么差劲的人?”有时,嫉妒也伴有具备积极特质的情感,比如勉强的赞扬和仿效嫉妒对象的决心,或者在某领域努力工作,追求进步,超越竞争对手,或者找寻另一个以之为傲的新领域,这些都是应对嫉妒的积极方式。我并不看重相貌,所以,我发自内心地羡慕我朋友那双大大的绿眼睛。这几年间,我遇到过三位容貌惊艳的美女,在共事过程中也没有产生嫉妒,所以,是否产生嫉妒因人而异。
8
嫉妒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发生,这种不知不觉的情感直击内心。除了嫉妒,人们在经历暴食、贪婪、色欲等其他“七宗罪”或罪恶之时,体验是愉悦的,甚至一时陷入沉迷,而事后可能感到羞愧、后悔,与上述体验不同,嫉妒不会给人带来片刻欢愉。如果像几个世纪以来的神学家们那样,我们把嫉妒看成一种罪恶,那么,那是一种针对自我的罪恶。
如果在某一重要领域,我们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败下阵来,当其他人发现或是我们自己意识到这一情况之时,我们将感到自卑和羞愧,这是嫉妒最为普遍的一种特征。当嫉妒情感产生时,自主神经系统同时出现生理变化,心跳呼吸加速、肌肉紧张、口舌干燥、紧咬牙关,这些均难以自控。奇怪的是,有时当身体出现上述状况时,个体不知道原因何在。他可能突然沉默,挤出一丝微笑,旁观者可能依此推测出他产生了嫉妒。
嫉妒者的嫉妒表现形式不同:
(1)讨厌嫉妒对象却不知为何;
(2)难以察觉的不适(压抑和懊恼);
(3)意识到怨恨产生的原因,希望寻求解脱,但虚荣心依旧在作怪;
(4)极度愤怒,不加掩饰(有时出现暴力行为)。
在后几种情况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嫉妒者可能在明面上或暗地里,努力寻求平衡,计划复仇,制造破坏,打败嫉妒对象,伤害他,甚至是夺走他的优长。尽管我们不需要为嫉妒负责,我们却要为因嫉妒而产生的行为负责,传播流言蜚语、说谎造谣、诽谤(“他盗用了我的名字”)、背后说坏话、讽刺挖苦、明褒实贬、以各种理由加入反对嫉妒对象的阵营(正如雷加所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暗中尝试破坏令我们痛苦的事物,甚至还有公开的侵犯行为。诚然,这些行为都会伤害到嫉妒对象,不过它们对嫉妒者自身的伤害可能更严重,一是影响人际关系;二是影响个人自尊。如果我们意识到上述行为对自己毫无意义1并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那么,我们可能远离让自己产生1 这些是“有失身份的”,在男生预科学校,这曾是常见的口头禅。
痛苦的环境。然而,躲避可能让其他人更容易猜出我们身处窘境,所以,我们尽力藏匿这不请自来的情感,也为之感到羞愧。
我们可能用虚假的善意掩饰自己,而过度殷勤可能会露出马脚。
我们常常努力弥补自身缺陷,加倍努力超越嫉妒对象,以此获得我们所欠缺的优长或新优长,甚至在未来将嫉妒对象远远甩在身后。我们迟早会发现,对于那些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总有人所拥有的比我们想得要多,想得要好,我们也就安于这一现实了。嫉妒和应对嫉妒的方式与我们的性格相互关联,正如雷加等人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尽管嫉妒有很多令人苦恼的特征(比如在多数情况下,嫉妒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有的是社会交往关系密切,有的是距离近,有的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人),好在无论是嫉妒对象优长的原型还是它的衍生产物,经常是我们能力所及的,并非遥不可及,这样也算是一丝安慰。当然,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自身可应付自如的嫉妒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重新评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重新确立目标并规划努力方向。
目标榜样是多样的,可能是一位陌生人,比如,他的儿子顶着名牌大学的光环,也有可能是一名同班同学,比如,她在翻译色诺芬《长征记》(anabasis)方面有着明显优长。
------北京心之爱心理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