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当孩子跟你谈到死亡问题时,这么回答影响孩子一生!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10

作者丨靖格格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id:gcocp2014


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
“妈妈,小鸡不动了,好像是死了。”一早贝贝带着哭腔对我说。
过去一看,小鸡的确死了,也许是昨天喝了过多的水,也许是因为吃的菜叶的问题……
顾不上想太多的原因,因为贝贝正眼巴巴的看着我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小鸡起死回生,可是我实在无能为力。
我们把小鸡埋在了公园的大树下,贝贝突然问我:“妈妈,小鸡有灵魂吗,他的灵魂会去到姥姥呆着的地方吗?”。
我没有想到贝贝会这样问,姥姥去世的时候贝贝只有三岁,对姥姥的印象大概只是停留在家里的照片上,而且我也很少和贝贝谈起姥姥,在想妈妈的时候,我总会小心翼翼地避开贝贝。
我以为贝贝的记忆里是没有姥姥的,原来贝贝的心里一直记挂着姥姥。
“也许吧”我敷衍地说,见我明显不愿意就这个问题讨论下去,贝贝有些失望,有些楞楞地望着刚刚埋葬了小鸡的地方。
我对我的敷衍感到后悔,贝贝已经8岁,也许我该和她聊一聊生死。
“你觉得死后会怎么样?” 贝贝听到我的问题,明显在她脸上看到一些紧张。
贝贝小声的说:“会轮回,开启新的生命”。
 “你说的是一种观点,是不是能够真的开启新的生命并没有人真的知道”我觉得自己这样说有些残忍,但是我并不希望孩子把死亡看的很“美好”。
“樱桃小丸子说希望死后轮回变成大熊猫呢,我觉得变成大熊猫很好”贝贝说。
我拉着贝贝的手说,“人和动物死了也许会开启新的旅程,也许不会,人们并不真的知道死了会是什么样的,更不会起死回生,所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命,认真的爱生活我觉得就是很好的。” 
贝贝听得挺认真,不知道贝贝听懂了多少,也许以后我们还会接着讨论这个话题。



中国人惯有对死亡很忌讳,再加上从小死亡教育的缺失,对我们这一代父母来说与孩子谈论死亡绝非易事,在死亡这样的话题面前,我们常常不知所措。
 与孩子诚实地谈论死亡,
 正如我们要诚实地面对人生 
美国生命教育的基点就是死亡教育,学校甚至会组织学生们去参观殡仪馆,或者模拟亲人死亡成为孤儿的场景,组织孩子给自己写墓志铭,孩子们通过死亡教育探讨“死亡的本质”,促使学生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向来对死亡讳莫如深,在中国家长的概念里学习是孩子的头等大事,要求孩子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而中国的孩子正在为生命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新闻中常常出现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触目惊心,令人唏嘘哀叹,《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中归纳学生自杀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小学五年级到初中阶段,占比高达83%;自杀的主要原因为:家庭矛盾(72例,33%)、学业压力(55例,26%)、师生矛盾(35例,16%)、心理问题(21例,10%)。
与成人自杀不同,大部分孩子们的自杀是及其冲动,缺少深思熟虑。
这让我们不得不在痛惜之后思考这个问题:这些孩子们为什么这么“轻率”的选择自杀?
作为家长,我们是否给孩子做过生命教育?到底忽视了什么,让孩子变得如此“脆弱”?
在还没有真正懂得生命是什么的年龄,决然地选择了结束生命;在还不知道死亡真正意味着什么的时候,选择了死亡。



关于死亡,关于生命——这堂必修课,是时候该和孩子们聊一聊了。
孩子4岁开始就会对死亡有比较模糊的认知,7、8岁的孩子会问到关于生死的问题 “死会怎么样?”
『姥姥去天堂,在天堂里姥姥就不会生病了,而且姥姥还会在天堂看着我们呢』
——这位妈妈把死亡描述的很美好,但是这种对死亡过度美化的描述,有可能会使孩子在遇到痛苦挫折的时候认为死亡可以得到解脱。
『小猫睡着了,我们不要打扰它』
——大人可能觉得用睡着了来描述死亡,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惧感,但是恰恰相反,用睡着了来描述死亡一种可能使孩子认为死亡是可逆的;第二种可能是孩子恐惧睡觉,觉得睡着了就可能带来死亡。
『地震死了不少人,死了就死了,不要问那么多,和你没关系』
——这种淡漠的评述可能会让孩子对生命产生淡漠感,觉得死亡和自己无关,而对于其他生命的消逝没有感觉,漠视生命。
『奶奶离开了,去旅行了』
——这种模棱两可的敷衍式的回答,既无法消除孩子对于死亡的好奇和恐惧,还有可能让孩子对于死亡和短暂的分离混淆,甚至期盼亲人回来的过程中,对于亲人不再来看他,关心他产生怨恨的情绪。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真正不会面对死亡的正是家长自己。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而中国的家长们正如白岩松所说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少有家长会主动和孩子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甚至很多时候孩子在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要么过度美化,要么避而不答,唯少有诚实地谈论死亡。
 因为有限所以宝贵 
“本杰明,我们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重要?”



这是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返老还童)中的一句台词,在母亲去世后的某天晚上,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人生中第一次对死亡除了憎恶和恐惧之外有了新的认识,也是在这一刻我开始认真的去想生命的意义。
《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剧情用逆生长本杰明的一生展开一个生命寓言, 他生下来就是个垂暮老人,被遗弃在养老院,而后却越长越年轻,他的人生是从老到小的倒置的过程,他格外能够体会孤独,格外知道死亡,更是格外知道生命的价值。
就像萨尔瓦多在《半身人的宝石》中说的“我已经意识到必须要把‘死亡’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印在脑海里——并不是为了抱怨或者无病呻吟,而是因为只有我清楚明白有一天我将会死去,我才会真正开始生活。” 



17岁的乔布斯读到一则格言,“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句话出自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沉思录》“道德的完美无缺,在于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
从此之后的39年里,乔布斯每天早上都会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
2005年,乔布斯对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演讲时说到:“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终极哲学命题。
而与孩子在讨论死亡的时候,在解答孩子向哪里去的疑问的同时,正是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
我们无法知道死亡真正的答案,但是可以告诉孩子在生命中的孤独和挫折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就像本杰明·巴顿给女儿的信中写的:
to daughter
一件事无论太晚或者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留原状都无所谓,不应该有所束缚,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也可能搞得一团糟。
但我希望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我希望你能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重头来过的勇气。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