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7
本文作者:清风吴语
来源:读者新语文(id:duzhexinyuwen),经授权转载。
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
2020年高考结束后,大家都在感慨“今年高考实在不容易”,而面对接下来的录取,焦虑的不仅是考生,更是他们的家长:万一只能读个大专可咋办?
3年前,有个河南考生却因为考上了大专而被捧为“神童”,她就是年仅10岁的张易文。这个没有接受过一天正规义务教育的小女孩,参加高考后被商丘工学院录取,成为当地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0岁‘神童’上大学”被其父母当成“成功教育”的典范,曾名噪一时。
张易文
如今,张易文已经大专毕业了。而她的结局,并没有像父亲先前“设想”的那样:专升本,读硕博,进名校搞科研,成为“上流”人物;反而颇令人唏嘘。
01
“人造神童”的诞生
2016年,首次参加高考的张易文只考了172分。于是,父亲送她去高考加强班学习了一年。第二年高考,她参加了商丘工学院的单招考试(地方院校单招的含金量低),最后以352分的成绩被该校专科录取。
上大学之前,张易文一直在父母的私塾学校里学习,完全是父母操控下的“小白鼠”。而这位自称北大毕业的张父,其实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靠着名校旁听生的资历,和妻子一起创办了一家私塾,开始了他的教学实验。于是,女儿就成了他们第一个“小白鼠”。
在他们的教育下,张易文4岁的时候能认出三千多字;到了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父亲不让她去公立学校上学。在自家私塾里,父母二人轮流教授她从小学到高中的部分课程。
为了进一步扩大“神童”对私塾的影响力,这位父亲硬是送年仅9岁的女儿去参加高考,费尽心思让她考上了大专,“人为”创造出一个当地“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张父认为:“原打算大专毕业后让她考研,但国家规定大专生不能直接考研,那就复习两年再考。这样算下来张易文20岁可以博士毕业,最好出国,然后回来搞科研工作。”然后她就能进入“上流社会”……
如果孩子跟不上怎么办?“退一万步讲,如果实在跟不上大学课程,就把她接回家上网课,只要能拿到那张大专文凭。”原来在父亲心中,早早成才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有利,既省钱也省心。
事实上,这样的人生设计看着就十分荒唐,只不过是张父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
考研、读博、出国留学、进高校搞科研等等,没有哪一步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更不可能靠“人为”托举达到目标。
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名校本科生尚且不容易找到工作,拿到了大专文凭又能有多大作用呢?而13岁毕业的孩子仍然是未成年人,根本不可能有工作的机会。
所以,等待张易文的结局只有一个:回到家乡,重回父母的私塾。这个所谓的“10岁女孩上大学”的天才神话,彻底沦为了教育笑话。
父母这样自私“催熟”的教育理念,毁掉的是自己孩子一生的前途。
02
格格不入的大学生活
考上大专的张易文本是读小学的年纪,却硬是跨越了初高中,被强行“塞进”了成人世界。在大学校园,她其实过得很辛苦。
刚入学时,张易文仅有1米4的身高,处处显得和同学格格不入。她胆小不敢单独去军训、就餐,需要形影不离地跟着舍友。同学们不忍心,只能像照顾儿童一样带着她。
当大家讨论有关成人话题、女生的小隐私之类的都要避开她,10岁尚未发育的心智,令她无法理解和回应大家的话题,也无法融入同学们的集体圈子。
这种被特殊对待、被孤立的感觉,让小女孩张易文非常痛苦。自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经验的她,在没有朋友的大学校园里孤独无助,压力重重之下,几近崩溃。
仅凭着父母几年私塾里单一科目的知识传授,没有经过十二年正规学校教育,架空的知识结构,让张易文学习大学数学等学科时格外吃力,更不可能取得令同学羡慕的好成绩。
而“10岁上大学”这个噱头还要被老师时不时拿来当作成年同学的榜样,无疑令她更加难堪,只能硬着头皮“端”着。这种近乎羞辱的“荣耀”,让她既融不进成人的世界,也回不到孩子的天地。
大一的时候,她曾向父母提出退学回去读初中一年级。她为此哭闹过,甚至扬言自杀,但父亲始终没有妥协。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当面怒斥父亲:“你毁了我的人生!”
然而,张父丝毫不理会女儿的孤独和痛苦,反而觉得自己帮女儿“省略”了不必要的知识,实现了超越大多数同龄人的“理想”。当同龄孩子还在父母跟前撒娇的时候,女儿已经成功进入大学,省了好几年的时间呢。
至于女儿毕业后的未来,他又有了新的“规划”:
与其再花时间读硕考博,不如让她在私塾把小学各科教一遍,同时做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然后再升教务主任、校长,到其它地方去开拓新的教区。这样到了23岁,别人刚大学毕业找工作,她已经事业有成,桃李满天下了。
这样痴人说梦般的人生规划,和先前“10岁上大学,然后专升本,20岁博士毕业搞科研”同样荒唐。
催熟的果实没有自然生长的甜美,而被催熟的“神童”同样问题频出。花了十多年时间,所学知识有限,拿了一个没有含金量的大专文凭,却只能打回原地,在自家私塾当助教,这是多么地讽刺和无奈。
而“自信”的张父,又开始对自己的小儿子“下手”,准备培养出另一位“少年天才”。 如此“毁”人不倦,张父祸害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更是误他人子弟无数。
03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和速成
很多焦虑的家长,天天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早读书上大学,从而轻易相信了张父“人造神童”的忽悠。
孰不知,像张父这样自以为是的父母,恰恰剥夺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丧失了健康发展的机会。任何时候,贫穷和功利都不能成为家长催熟“卖”孩子的理由。
近日,昆明一小学六年级的陈同学因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而爆红网络,而他参与的研究竟然是“结直肠癌基因敲除”。
这么高深的研究课题,不仅跨越了初高中,简直直接就进入到研究生的水准了。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也懵圈:
这也太……太厉害了,神童啊?
从不知“基因”是什么,到完成项目,才用了几天时间,这肯定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
那么,谁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课题?当然是“别人家的父母”,而且都是博士呢。原来,陈同学的父母是某科研所肿瘤研究组负责人,夫妻俩联手,将科技“神童”的光环套在了儿子的头上。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那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因为孩子“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家长更不能拔苗助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帮助孩子发现学习乐趣,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发展出完善人格的漫长道路。这条路没有捷径,更不可能速成。
当读书成为孩子成长的必要,而不只是为了以后的饭碗时;当他们能够享受自己的校园生活,健康发展时,家长们的焦虑也就真的放下了。
高考只是一次考试,而人生会有无数的考验。不管最终录取到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未来的路上都有无数成就个人的机遇。唯有踏踏实实,努力上进,才是通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虽然每个家庭境况不同,对教育的投入也有差别,但无论如何,这种“催熟”的教育理念,人造“神童”的闹剧,希望再也不要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