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30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是“拖延症”领域的研究权威之一,他有个广为接受的“拖延公式”:u=ev/id,公式中e代表为你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v代表你对整个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i表示你有多容易分心,d代表你要多久获得回报。而u代表你完成任务的效率。
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做出选择时,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
还有五天就是资格认证考试了,diana本来计划每天复习的,玩起王者荣耀根本停不下来,结果最后用一晚时间看完了整本书。设计师nancy接了个商稿,在截稿日的前一晚,还是把朋友安利的新番给看完了,然后熬夜画到三点半。boss要求十天后拿出最终方案来,jack想了九天还是没想出好主意,最后一晚不得不熬夜拼凑了一份企划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给自己的断言是,我懒癌了;我缺乏计划安排;我的时间管理不合理!我们当然知道拖延症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而且因此还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焦虑,于是我们要下决心改正它,于是我们又经历了下图的四个阶段:
而约克大学心理学家gordon flett认为这是完美主义作祟,完美主义者往往对于所要完成的事情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而高期望值则容易导致行为受挫,继而产生失望痛苦的情绪。
高期望→ 行动 → 受挫 → 失望痛苦。这个过程被不断强化之后,人们就会产生逃避心理。
shawn出身金融世家,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父母是有名的银行家,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shawn没有让他们失望,考入了商学院,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了华尔街一家很有名望的事务所工作。开始一切顺利,但是不久之后,shawn出现了很严重的拖延行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乔治说他的案子必须无懈可击,他才能做到完美,他不能有一次的失手,然而线索太多让他无法承受。为此,shawn一筹莫展,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忙碌”,实际上他是在通过拖延自我安慰。
像shawn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很常见,他们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很大压力,一旦遇到困难认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他们就会因为担心而止步不前,停止行动。
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总是不能行动”?
其实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在思考为什么人们无法做到明知道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长期探索,说明拖延症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不是一句批评,一句口号就可以克服,拖延症常常源于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当我们越是对现状不满,就越是想逃避,也越是不愿意正视手头须做的事情。它们那么多,那么难,美好未来那么遥远……也许我该睡一觉,先让自己状态好一点。越睡,越玩,就越是唉声叹气:太远了,太远。于是更加没有勇气睁眼去看。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恶性循环。归纳起来就是“想要通向未来,不愿意待在现在”。因为现在很痛苦,而这份痛苦既是拖延的结果,也是拖延的原因。
动态针分割线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可能被一种“全或无”的绝对思维绑架了!
当面对一件事情一个目标的时候,大多数人对制定很好计划:每一天的安排,力求做到效益最大。心里的期望是圆满的完成计划,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幸的事,我们常常会因为执行力不如预期而变得非常焦虑,然后把整个任务都放弃掉;或者其他外因的干扰,等回过神来,又觉得已经十分疲惫,还不如休息一下,于是不知不觉,计划荒废了。其实这背后蕴含的心理,是“我必须要制定完美的计划,才能去实施”“我必须要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去行动”,如果计划打了折扣,状态不是最佳,就会对能否完成整个任务产生极大的焦虑,从而失去行动的动力。因为显现出来的状态是:事情要不做到最好(全),要不就干脆放弃(无)。而客观上不能彻底放弃的,变成了拖延。
拖延的形成是对当下体验的抗拒,这即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较高,造成对自身不理想的失望。也可能是对于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艰辛体验或者遇到的打击带来的沮丧。在当下收到了不好的体验的时候,我们常常通过反思计划的合理性和幻想成功后的补偿来释放失望和沮丧,最后把精力都消耗于此。
我们向往成功,但是,我们有多么向往成功,就有多么惧怕失败。拖延症,本质上或许就是一种惧怕。害怕搞砸,害怕失败,于是我们拖着不肯去做,因为“没做过”总好过“做不好”。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十项全能的应对生活的全部挑战,做不好或者失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转化我们的完美主义思维,接受一个“成长状态”的自己。这个状态下,我们有试错的机会,因为这都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我们不完美,但成长让我们日趋完美。
因为,只要还在前进,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