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解读孩子的心理——网瘾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20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何为了爱情,生命都可不要,为了心中的自由,两者都能不要?因为人与动物,最终的差别,在于人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网瘾的孩子,是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价值的孩子。

 

一、孩子为什么沉迷于游戏?

到底是怎样一种心理,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地想玩游戏呢?我们首先理解一下孩子面对游戏前、中、后的心理状态。孩子早上起来没什么事情可做,很空虚,内心有点淡淡的焦虑,这时他就会选择玩游戏、玩电脑,想要放松一下。可是孩子一旦开始玩了,就停不下来,因为孩子一旦离开游戏,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更没什么事情可做、感觉更空虚,同时也会有一种自我评价,他经常玩游戏被父母批评,他也会认为经常玩游戏不好,但不玩又会很难受,可一旦玩了也会觉得很浪费时间,自己控制不了时间,或者玩完后发现其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因而就更会觉得焦虑了。当他面对更大的空虚和焦虑的时候,他可能会想“作业一两个小时就能做完了,我晚点再写,我现在真的很想再玩游戏”,这时他的心里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指责自己不应该浪费时间,应该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一方面他又不知道而且无办法面对自己心里更大的空虚和焦虑,因此身体就会对大脑说:“我再玩一会游戏吧”,这时孩子就继续再玩会游戏了。

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把孩子沉迷于游戏、爱玩游戏的行为看成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不仅是小孩,即使是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和成人,也会沉迷于游戏。游戏具有很多先进的、有趣的机制,所以孩子会越来越热爱游戏。而游戏有趣和先进的机制的作用很简单,就是让人获得价值感,在生活中获得不了的价值感。

为何网络,特别是游戏能够让孩子放松?而不是听音乐或运动?《游戏改变世界》中提到,游戏有四项关键、基本的要素: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游戏中目标和规则明确,反馈机制完善,孩子能自愿选择是否参与,因此能充分享受这个玩的过程。此外,游戏之所以迷人还有一个因素:难度可调,虚拟现实。无论是智商高、智商低、手指灵活不灵活的玩家,都可以在游戏中找到相应适合自己的难度。而游戏中模拟的现实比现实的世界可视性更加的强,有包含过去的元素:荣誉头衔;现在的元素:级别进度;未来的元素:排行榜。每位游戏玩家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乐此不疲地沉迷其中。这便是游戏乃至网络的迷人之处,它让孩子在网络中容易找到自我的价值,看到自我的价值。

 

二、关注点在价值感

分享一个著名的实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把一只老鼠放进只有两杯水的笼子里,一杯是普通的水,另一杯是混有易上瘾物质的「毒水」。我们会发现,老鼠老是喜欢容易上瘾的「毒水」,总是死得特别快。后来到70年代,一个加拿大的心理科学家重新设计了实验,还是把老鼠放在有普通水和毒水的笼子里,但在毒水这个笼子里,老鼠会有无尽的美食、玩具、还有迷宫式的小隧道让它们捉迷藏窜来窜去,更重要的是,它们男男女女混在一起,看上眼了可以无止境地交配生小老鼠。结果是,没有一只老鼠喜欢毒水,没有一只会因为之前不小心喝了一次就忍不住再去碰毒水。之前实验的老鼠会一直上瘾喝毒水,之后实验的老鼠为什么能忍住呢?这是因为之后实验的老鼠有其他方式去战胜内心的焦虑、恐慌和寂寞。这种其他方式是跟生活紧密相关,是落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下它能自发发展出一种战胜自我焦虑、自我恐惧、自我空虚的内在机制,这时就变成一只很棒的老鼠,它能享受笼子里的生活,即使喝了毒水也有心理资本去战胜而不会沉迷,因为它知道有其他方式让自己很舒服,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个体也能感觉到舒服,环境让它的心里充满阳光。

孩子不也是一样,当他总是被父母打骂,被老师罚站时,他没法获得学习的意义,没法获得与同学交往的意义,更没法获得家庭温暖的意义,他的价值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那么,怎样的家庭容易让孩子缺少价值感呢?孩子的价值感常常和父母的价值感相互联系和影响,如果父母自身的全部价值感都来自于教养孩子,那么就等于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价值战场上争斗,孩子剪什么头发,穿什么衣服,父母都参与获得价值感,那么孩子就只能步步后退,退到网络的世界里。所以,看待孩子的网瘾行为必须回到孩子内心的价值感维度进行反思和探索,是否自己的家庭结构或沟通方式剥夺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价值感的途径,是否自己抢夺了本属于孩子应该获得的价值感,孩子才会那么容易被网络的虚拟价值感吸引。

 

三、如何让孩子告别网瘾?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帮助孩子重建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当我们的孩子特别沉迷于网络或其它一些不真实的东西,说明在他的内心没有形成一种自我的克服焦虑、恐惧、空虚的能力,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种能力的发展机会。让孩子找到它,有两个要素,除了父母自身的成长,另外一个要素是如何对待和教养孩子。父母可以总结和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最能给自己价值感的事情,对其进行合理的比重调整,不过多地把价值感和教养孩子进行捆绑。

关于对待和教养孩子,我们可以借鉴网络和游戏的基本特征,作为父母,可以这么做:

第一,为孩子设立一个目标。目标一定是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无论是家庭的,还是学校的,都会给孩子设立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是学习名次、学习分数之类的,跟孩子的学习目标不匹配的,因此这个目标是不清晰、不具体、不可操作的。孩子即使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想到怎么做都不可能达到效果的,就宁可不做了。如何给孩子确定清晰、具体和可操作的目标呢?首先,让孩子看到进度感,如背一首古诗,进度有哪些,孩子多长时间背第一遍,多长时间再去背第二遍、第三遍,第二天父母去检查一遍,一个星期后再去检查一遍,当这些一步步做到了,进度再一点点加大,当孩子心里有进度感了,他的目标就清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他就觉得目标可以掌控了。

第二,规则要做到公平,通过限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一些必要的规则是永远不会变的,必须有的;二是很多时候父母没必要设立规则,孩子通过自然惩罚就会收获一种规则感。但很多时候父母会为孩子修改很多规则,如孩子哭闹、实在做不到的时候,父母就修改一些规则,孩子就会觉得规则是可以变的,他可以通过一切方式去修改这些规则。如果一个孩子犯错了,父母惩罚了孩子后,并告诉孩子“这是规则惩罚你的”,父母很理解孩子,抱着孩子一起哭。这个时候规则就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父母本身。很多时候孩子认识规则,就会觉得规则就是父母本身,孩子学会识别,如孩子看到老师不凶、不强调规则,孩子就会乱,看到老师凶,就不敢乱来,孩子变得看人说话,这对孩子规则感的建立、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建立是非常有害的。

第三,及时的反馈系统,多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反馈。生活中,我们不一定通过物质的诱惑反馈给孩子,父母可通过积极的情绪反馈给孩子。游戏给到孩子总是积极的反馈,即使孩子玩得很差,孩子还是愿意继续玩,因为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了,游戏给到孩子总是积极的、及时的反馈。父母可多自我对照,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的反馈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如果消极的偏多,就要多对照积极的清单去做,如果做不到,就要每天多学习、多修炼。另外,积极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行为,父母学会认真听孩子说话,无论是非对错,先认真听对方说完,这便是在及时反馈,在建立孩子价值感的过程。

第四,让孩子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即在设计家庭规章制度时是与孩子共同商量而指定的。如果父母能做到,就能与孩子往同一方向发展,一起做计划,一起思考,帮助孩子自愿参与每项任务和困难挑战中。

第五,通过家庭仪式来增强孩子的家庭价值感。家庭仪式包括家庭会议,家庭聚餐,孩子升学礼,成长礼,生日会……这些都是父母抽点时间,花点心思就可以做到的。

 

如果孩子迷恋网络,请记住,孩子不是迷恋网络,而是害怕寂寞。当深深的无价值感想孩子袭来时,别说孩子,就算父母也同样会找一个价值的避风港,网络,只是一个低成本、易获取的价值避风港而已。在价值的战场上你赢了,孩子便躲进了网络。你能做的就是在战场上铺满鲜花,把战场变成乐园。

 

----------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