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23
7岁的豆豆,从小一到陌生的地方,就会拼命哭闹。现在到了陌生的地方,仍然心理恐慌。前段时间考试不理想,父母训斥了他,豆豆就变得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愿意上学,说同学会嘲笑他。最近妈妈因为出差没有陪豆豆睡觉,豆豆出现了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症状。房间一黑,就不敢一个人走,晚上睡不好觉,经常做噩梦,并出现夜间遗尿。
经过诊断,医生发现朵朵患上了儿童焦虑症,并出现了一些躯体化的症状。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儿童焦虑症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豆豆本身素质就比较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较强,容易紧张、多虑。而家长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简单粗暴,教育方法不当,所以才会导致豆豆失眠、出现焦虑疾患。临床上往往都是出现严重焦虑症状,并有躯体化表现时,这些孩子才被父母送来就诊。轻度焦虑症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家庭协助转归,但是严重焦虑症危害较大,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诱发抑郁、自卑等心理疾病,需要综合治疗。
一、儿童焦虑是正常且常见的现象
许多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都会哇哇大哭,这也是儿童焦虑的体现。不要说孩子了,就算是成年人也会这样。如果你突然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遍布未知和不确定,那么你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对于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跟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年龄、遗传特性(如气质类型)、认知发展水平, 以及家庭环境因素,都会对分离焦虑产生影响。
二、儿童的分离焦虑,防重于治
作为父母,能够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呢?
1. 分离需要仪式
每一个分离,都是一次挑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需要小小的仪式,来稳住孩子的情绪。比如“3w”这种仪式,具体来说,是父母离开孩子之前,告诉孩子,他(她)会去哪里(where),做什么(what),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回来(when)。通过这种“3w”仪式能够增强孩子对分离的掌控感,让孩子对这次分离心中有数,做足心理准备去独自面对新的环境。父母在分离前要做好这种仪式,因为人对未知是恐惧的,人对已知是感到安全的。这种仪式,能够让孩子把未知化为已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2. 改变养育方式
大量研究表明,养育行为在儿童焦虑的病因及持续性上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的类型,如父母侵扰、过度控制等与儿童的分离焦虑有关。伍德研究了父母的侵扰和过度控制行为与儿童分离焦虑之间关系。发现父母的侵扰和过度控制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导致儿童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又增强高儿童的依赖行为。因此作为父母,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增进孩子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例如,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多让孩子尝试独立完成,这对孩子也会有不少益处。
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自身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况,需要他自己逐步进行尝试,当他在这样的未知和不确定中也能感受到安全,自然就不害怕跟熟悉的人分离了。
当父母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来教养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也就可以“正确”对待这种分离,更从容地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时,父母不用压抑孩子的情绪,做好正确的引导就行了。克服这种情绪,会让孩子真正成长。
三、儿童焦虑症有多种类型
儿童焦虑症包括分离焦虑在内,有五种分类:1. 素质性焦虑。儿童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2.境遇性焦虑。对突发事件,儿童的心理难以承受。3. 期待性焦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焦虑不安。4. 环境性焦虑。有的家庭离异、不和睦,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产生胆小、不合群、易紧张等焦虑现象。5. 分离性焦虑。当孩子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治疗。由心理咨询师和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