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26
“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忙于寻求自尊的支持,过度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时常感到自己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自恋型个体对情感敏感,就因为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他善于觉察他人,配合外界以达到他人的要求。
这种过分地关注外界的看法,无疑有两个极端——自卑和自夸。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怕自己蒙羞、懦弱以及低劣。因此,主观体验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羞辱”的羞愧和恐惧;二是嫉妒,自己的不足与对方的完美无缺形成对比后,产生嫉妒感,进而喜欢评头论足,谴责、蔑视或嘲弄对方,甚至于摧毁对方。
防御方式
理想化和贬低一唱一和,是自恋型个体最典型的防御方式。上文中提到的两种极端,如果对自己理想化同时贬低他人,那么就是浮夸型;如果理想化别人同时贬低自己,那么就是自卑型。当然,这两种类型可见于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段转换。
自恋型个体也会通过追求完美来达到防御,心中充满了好高骛远的空想,装作已经达到目标(华而不实)或者将失败归咎天命(令人沮丧)。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地批评而表达对完美的需求(浮夸型批评他人,而自卑型批评自己)。
另外,自恋型个体还会将自尊感转嫁于他人,将某些人理想化,视作完人,然后通过认同此人(瞧,我是他的部下,他太棒了!)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好像他就是他的一部分一样。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过不了多久,他会发现那个“完人”也有缺陷,于是一棒子将他打死!这样的片段我们如此熟悉,因为它不断地在咨询室里上演。
形成原因
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恐怕很难用冲突的角度去解释,我们更倾向于用发育中的缺陷来理解它。他们的内心体验主要偏向于若有所失,而不是神经症性冲突。各类文献提供了很多途径帮助我们理解:基本安全感和认同;自体概念;自尊管理;依恋与分离;发育固着和受挫;羞耻感;情感调节、创伤和依恋等等。
早在弗洛伊德时代,人类倾向于受严厉的超我的拷问,自恋型个体驱力主要是受内心对自己的评判。而如今,自恋型个体更倾向于早期对关系失望的一种补偿。早年时,他是父母的一部分(温尼科特称之为“虚假自体”),只有当他成为某个角色时才会受到赞赏,只要他暴露出自己的意愿或感受,就会引来拒绝和羞辱,因此他会配合父母,成为父母期待中的人。所以这样形成的自体,我们称之为“虚假自体”。如今,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通俗句子,如“父母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由孩子来实现”,说的便是此意。
自恋型个体早期的教养环境和评头论足的家庭氛围相关,父母设定的目标直接和孩子的自尊挂钩,只要孩子没有做到,就会直接遭到严厉的批评。还有一些家庭是另一个极端,父母给予过度的表扬和夸赞,虽然这是正性的评价,但是孩子仍然会有被评头论足的感觉,甚至会感觉到父母言过其实而让他感到难以胜任,总担心自己不够称职。
总之,自恋型个体无法辨认真挚的情感与取悦他人之间的区别。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父母无意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强,然而让孩子付出的代价即是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意愿和情感。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