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恋尸症—还原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 弗洛姆论希特勒变态性格的心理动因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22

恋尸症性格是指操纵欲极强以至于心理扭曲变态的性格。为什么说希特勒有这样的性格特征呢?一个理由是他极为残忍却又晕血,他下达命令屠杀了无数人,但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杀人,而是认为自己在进行一项事业,他本人是缺乏暴力能力的,但他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暴力伤害。另一个理由是他性格虚伪,喜爱美好的事物但又不喜欢太聪明的人,他周围的军官护卫都是标准的美男子,他的妻子是个漂亮却不聪明的玩偶一样的女人。

来源:心理咨询网



据记载,希特勒的父母是善良的、稳定的,并且十分正常而又绝非破坏性的人。但他们却生出了未来的“魔鬼”阿道夫·希特勒,这如何解释?

从婴儿期到6岁(1889年~1895年)

这个小男孩,似乎是母亲眼中的宝贝。她纵容他,赞美他,从来不责骂他,他做什么都不会错。她所有的关怀、兴趣与喜好都集中在他身上。这个小男孩的自恋和消极被动可能就是这样养成的。他不用努力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孩子,因为不论他怎样,母亲都赞美他;他什么事都不必做,因为母亲把什么都照顾得好好的,让他满足。父亲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又很少有空在家,更加强了这一倾向。男性权威所能提供的良好平衡,他一概缺乏。又由于这个小孩不太健康,母亲就格外担心他,而这种担心又增强了他的消极被动性与依赖性。

6岁的时候,希特勒的这个阶段结束了。有几件事情使这个阶段得以告终。

最明显的是在希特勒5岁时,他弟弟的出生。从古典心理分析的观点来看,这件事尤为重要,这使他不再是母亲最主要的奉献对象。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往往有健康的影响,而不是创伤性的影响。它往往减少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因而也就减少了消极被动性。一般人认为,希特勒这时必然因为嫉妒而痛苦,资料却现实希特勒在他弟弟生下来后这一年间,过得很快乐。这主要是由于他父亲在林兹就任新职位,可是家人显然不愿意带着新生儿搬家,便有留在帕绍整整一年。

希特勒6岁的时候,这种天堂般的生活突然中断。他父亲这一年从税务局退休,举家搬到兰巴赫附近的哈菲德,而希特勒必须上学了。他发现,“生活突然被局限在狭窄的活动空间里,要求他负责任、守纪律。他第一次收到有系统的、坚定的强迫,要他于其他人一致。”

在人生的第一期结束之际,这个孩子的性格发展是什么样子?依照弗洛伊德的学说,恋母情结的两个特征都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对母亲感到性吸引力,对父亲则含敌意。资料似乎肯定了弗洛伊德的假设:希特勒深深恋着他的母亲,而对父亲则有敌对的态度;可是他没能够化解这种恋母情结,没能够认同父亲,形成超自我,以此来克服他对母亲的依恋;由于母亲又给他生了一个“敌人”,他觉得她背叛了他,因此他从她那里撤退了。

不过,这种弗洛伊德式的解释会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希特勒5岁时,如果弟弟的诞生对他是一个创伤,使他与母亲的感情联结破裂,以恨与愤怒取代了原先对她的“爱”,为什么他还过了一年那么快乐的生活呢?他母亲与他父亲的关系似乎缺乏亲密和温度,如此,我们能够认为,他对父亲的恨是由于他恋母式的敌意使然吗?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一个要求纪律与责任的父亲的敌意?



如果采用前面讨论过的恶性乱伦假说,这些问题似乎就可以找到答案。依据这个假说,我们的解释是:希特勒对母亲的固着,不是5岁小孩子对母亲温暖的、爱恋的情感;他一直是冷漠的,没有突破他自恋性的躯壳;对他来说,母亲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土地、命运与死亡的象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弟弟的出生为什么并没有使他从母亲那里撤退。事实上,如果他对母亲从来没有亲密的情感,我们根本不能说他“撤退”或不撤退,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接近她。最重要的是,后来当希特勒的恋尸症开始显露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他早年这种与母亲关系的恶性乱伦中找到起源。这个假说也可以解释希特勒为什么从来没有与母亲形象的女人恋爱过,为什么与一个实际母亲的联结被取代了,而变成了与血、泥土、种族的联结,最终变成了对混沌与死亡的联结。德国成为母亲的核心象征,母亲—德国的固着是他要将母亲(德国)从毒物(犹太人)中救出的基础。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他长期压抑的欲望是破坏母亲—德国,他最后似乎证实了这一恶性乱伦的假说。


希特勒与他母亲和母亲形象的女人的关系,与绝大部分“母亲固着”的男人不同。这些人与母亲的联结要温暖得多,强烈得多,也可以说,真实得多。他们强烈地想接近母亲,把什么事情都告诉她,是真的“爱着”她(“爱”一字在这里纯是婴儿式的)。以后,他们容易爱上母亲形象的女人,也就是说,他们常常被这样的女人吸引,以致与她们发生爱情,或和她们结婚。但是,希特勒对母亲从未感到这种吸引力,至少在5岁以后没有如此,而且5岁以前也可能没有。在童年期,他整个的乐趣就是跑到外面去与男孩子们玩士兵或印第安人的游戏。他对母亲没有多少兴趣,而且也不在乎对她有没有兴趣。


希特勒的母亲知道这一点。库比斯克的报告提到,她曾告诉他,她的儿子没有责任感,把少量的遗产随意浪费;她对小女儿有许多责任,但“希特勒并不把这一点放在心上,就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似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母亲生病以后,他对她的不关心又表现得很明显。1907年1月,医生诊断她患了癌症,这个病使她在同年12月就去世了,而在9月他还去了维也纳。母亲为了顾念他,把自己的病情说得轻一些,他就相信了,并且不肯会林兹一趟,来看看她究竟病成什么样子,而事实上不论是在时间还是费用上,他回去都不成问题。他从维也纳极少写信告诉母亲有关自己的情况,因此她非常担心。根据史密斯的说法,他接到母亲死亡的消息时才回到家。而在库比斯克的报告中,这一段却不同。他说,当母亲的病况已经让她起身无力的时候,她要希特勒回来照顾她,因为那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回来。他11月底回来,照顾了母亲约三个星期,直到她去世。库比斯克会所,当他看到这位朋友擦地板,为母亲做饭,非常惊奇。希特勒甚至要他11岁的妹妹答应母亲,以后在学校一定好好用功学习。库比斯克用充满情感的笔调来描述希特勒对母亲的态度,想让人相信他是多么爱她。但是,他的证言在这一点上是不可信的。因为希特勒一向会利用这种时机来制造最好的印象,他几乎不能拒绝母亲在这时对他提出的要求,而且扮演三个星期的孝子,也不算太长的时间。库比斯克描述的希特勒的仁慈与体贴,与希特勒对母亲的整个行为是相悖的,因此不能很让我们相信。


希特勒的母亲在他心目中似乎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让他用爱恋或温柔的情感对待过。她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保护他、赞美他的女神,但也同样象征死亡与混沌的女神。同时她又是他虐待性的控制对象,当她不肯完全受他左右时,他就勃然大怒。



从6岁到11岁(1895年~1900年)

从大体上来看,希特勒五年的小学生活比我们预料中的要好得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已经说过的一些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中注重实际的环境。他大概比一般男孩的平均智力高一些,而由于他的家庭背景比较优越,老师们对他也比较好,他没有经过多少努力就在班里名列前茅。因此,学校的功课没有对他构成挑战,他那叛逆与适应两者调和得非常微妙的体系,没有受到打扰。这段时期结束之时和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恶化,不过有些现象是不良的:他没有克服他早期的自恋,没有更去接近现实,没有发展出任何积极的兴趣,却给自己建立了幻想式的自由与权力领域。小学生活的几年,没有能帮助他超越刚进小学时的阶段。但是,他表面上的冲突很少,而且似乎把自己调整得相当好。


少年期和青年期:11岁到17岁(1900年~1906年)

从希特勒进入中学到他父亲去世这段时间,对他的恶性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1903年,他父亲去世,这三年中重要的决定性事件有:(1)他跟不上中学的课程;(2)父亲坚持要他做公务员,他为此与父亲发生冲突;(3)他越来越沉迷在游戏的幻想世界里。

如果我们把已知的资料小心检查一下,就会得到正好相反的结论:(1)他功课不好,有好几种原因,我们马上要谈到;(2)他想做艺术家基本上是合理化的借口,因为凡是需要努力、需要严于律己的工作,他都不能从事;(3)他与父亲的冲突并不只是因为他不肯做公务员,而是因为他拒绝一切实际的要求。

在中学这几年,希特勒越来越远离现实。他唯一强烈的兴趣是与外面的男孩子游戏,在这个时候他是领袖,是发号施令者。这种游戏对于9岁~11岁的孩子来说,固然很普遍,但到了中学还沉迷在里面,却是少有的事了。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他15岁时所行的坚信礼(confirmation)。一个亲戚好心地安排了一个小宴会来祝贺他,但希特勒为此而发脾气,态度很不友善,等他有机会脱身的时候,立刻跑走和孩子们去玩战争游戏。

这些游戏有几种作用。它们使他得到做领袖的满足,使他确信靠他的说服力就能使别人跟着他跑;这些游戏扩充了他的自恋,而最重要的是,把他的生活中心放在幻想中,促使他更远离事实,远离真实的人、真实的成就和真实的认识。他沉迷于幻想的另一个表现,是强烈的喜欢卡尔•梅(karl may)的小说。卡尔•梅是德国作家,写了许多虚构的关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小说。希特勒从来没有放下过卡尔•梅。他十几岁的时候看这些书,二十几岁时还在看。他也从来不隐瞒对卡尔•梅的喜好。卡尔•梅的小说必然与他的打仗游戏有关,是他沉迷于幻想的一种表现。在某年龄段读这种小说固然合适,但长大却还沉迷在里面则表示逃离现实,是自恋的态度,这种态度以一个主体为中心:希特勒——领袖、战士、胜利者。

一个鲜明的形象显露出来:一个高度自恋、从现实退缩的人,在他来说,幻想比事实更真实。当我们看到希特勒16岁的时候就已经这么沉迷在幻想生活里,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个脱离现实的梦想家如何能够使自己变成欧洲的霸主——即使只有片刻?

学校功课失败,是希特勒的第一次失败与屈辱,以后还有好些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样的假定大概是可信的:这个失败大大增强了他的轻视与愤恨,轻视和愤恨使他失败或看到他失败的人;假如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他的恋尸症在他的恶性乱伦里已经发端,则他这种对人的愤恨也很可能成为他恋尸症的开端。



父亲希望他做一个公务员,这很可能是真的,但父亲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手段逼迫儿子,而希特勒又没有像他哥哥在14岁时一样离家出走——一种独立且正面与父亲抗衡的表示。希特勒只是更加调整自己,更退缩到他自我的世界里去。

为了提起希特勒的兴趣,克拉拉又做了一次努力。她给他钱,让他去维也纳四个星期。母亲想唤起他对某种实际事情的兴趣,这绝不是权威性的要求,甚至可以说几乎是精神治疗学上的一种办法,可是希特勒的反应却如此消极。这显示了他对父亲的要求所做的反应,也同样是消极的,不仅表示他不愿做公务员,而且表示他是一个脱离现实的、飘荡的男孩,在反抗一个代表现实与责任的人。这才是他与父亲冲突的核心,而不单是他不喜欢做公务员,更不是他同父亲的“俄狄浦斯式”(恋母)的对立处境。


我们描述了希特勒在学校的懒惰,不肯认真做事,不肯继续学习。少数读者会问:这些有什么值得强调?现在辍学的中学生很多,其中许多都埋怨学校功课的陈腐,他们计划去过自由的生活,不受父母或其他权威的阻挠。然而他们不是恋尸性的人,他们许多倒是代表着真正爱生的、独立的、坦白的人格。有些读者甚至会问,对于希特勒在学业上的失败我所做的批评,在精神上是否太保守?

我的回答是:(1)辍学的人当然有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每种辍学的人我们都得从他们特有的视角去看;(2)希特勒年少时和今日不同,那时辍学的人极少,没有多少例子可以让他跟从,所以辍学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3)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的特殊情况:他不仅对学校的功课不感兴趣、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任何事情他都不肯努力去做——年轻时如此,后来也是如此(后来他学习建筑时,也缺乏努力)。他懒惰,并不是因为他满足于享受生活而不想达到其他特别的目标,因为事实上他充满了强烈的权力野心,他又有着特异的精力,他非常紧张,几乎不能享受安静的乐趣。这与绝大部分辍学的人是不相同的。而像希特勒这样的辍学生,如果具有强烈的权力欲,同时又对任何人都没有真切的情感,就构成了真正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是严重的危险。


一个人对某些事务不感兴趣,对另一些事务感兴趣,或者对学校的功课完全排斥,却去做其他一些事,这是一回事。但完全逃避责任,不肯做认真的努力,却是另一回事,因为那是成长过程上的一种失败,只责备社会无济于事。如果有人把游手好闲认为是革命者的特色,就大错特错。努力、献身与毅力,是充分发展的人的基本本质的一部分,革命者亦不例外。不同意我此说的年轻人可以想想几个人物的人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罗莎•卢森堡——他们都具有两种重要的素质:勤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

到了维也纳不久,希特勒立即到艺术学院报名,参加一年一度的考试。显然,他相信自己一定会被接受。希特勒在维也纳已经住了一年,没有做什么认真的工作,两次申请入学都失败了,可他仍旧装做即将成为伟大艺术家的样子。可是,尽管他这般假装,这一年他必然感到了失败。这个失败比他在中学的失败更严重,因为那时他还可以解释说他是为了要成为艺术家,可是现在,他做艺术家都已经不成了,再也不能以此为借口了。他以为他会在艺术领域成功,但正是在这里,他被拒绝了,而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责骂教授、社会,以及整个世界。他对生命的愤恨一定更强烈了。他的自恋必然比第一次失败时更驱使他脱离现实,以保护自己不被它击碎。

两年半前,他抱着成为大艺术家的信心到来维也纳,而现在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游民,渴望有人给他一碗热汤。他既看不到任何前途,又不愿意做任何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确实如史密斯所说:“他以无家可归者的收容院为家,是宣布了彻底的失败。”

这个失败不仅是艺术家希特勒的失败,而且是骄傲而衣着考究的中产阶级希特勒的失败他对于低阶级人民原先只有轻视,现在自己变成了一介游民、弃民,他属于社会的渣滓之群。即使一个不甚自恋的中产阶级分子,这种事情都会让他感到强烈的屈辱,何况是希特勒。但他有足够的忍受力,没有被这个环境击垮,因此这个环境一定增强了他的力量。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了,他没有倒下去,出来的时候就会变得比以前顽强,而他的自恋也没有被打破。现在,他要向所有的“敌人”复仇,来扫除他的屈辱,奉献他的生命,去证明他自恋性的自我图像不是幻想,而是事实。



极端自恋的人,在遭到失败的时候所发生的情况,我们已经讨论过,如果我们还记得,便比较容易了解希特勒的发展。极端自恋的人遭到打击以后通常是无法复原的。由于他们内在的主观事实与外在的客观事实完全分裂,他们便可能变成精神病人,或患上其他严重精神疾病。希特勒的失败是步步加深的:中学,在维也纳艺术学院遭拒,做了游民。每次失败都更深地伤害到他的自恋,使他的屈辱比以前更重;而越是失败,他越是沉迷在幻想里;他越是愤恨,就越是渴望复仇,而他从恶性乱伦发源出来的恋尸症也越发严重。大战的爆发似乎把他的失败宣告结束,可是却带来新的屈辱:德国的战败与革命的胜利。这次机会使希特勒得以把他个人的失败与屈辱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失败与屈辱,而这种转变使他可以忘记他个人的失败。这一次,失败和受屈辱的不是他,而是德国;为德国复仇并拯救德国,他便为自己复了仇,为德国雪耻,他就为自己雪了耻。现在,他的目标是要做一个伟大的政治煽动家,而不再是伟大的艺术家。他终于找到一个他真正具有天赋的领域,因此也找到一个成功的真正机会。

至此,我们都没有充分详细的资料证明希特勒的行为中有强烈的恋尸症倾向,我们只看到适合这些倾向发展的性格背景:恶性乱伦、自恋、冷漠、缺乏兴趣、自我放纵和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而这些都必然会导致失败与屈辱。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我们还需要去证明希特勒的恋尸症吗?他的破坏性岂不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是的,希特勒的破坏行为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不用证明。但是,破坏性的行为并不必然是破坏性、恋尸性性格的表现。拿破仑为了他个人的野心与虚荣,毫不犹豫地驱使士兵牺牲,他是恋尸症者吗?历史上许多政治与军事领袖都曾下令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与毁灭,他们都是恋尸症者吗?当然,凡是下令进行破坏或原谅破坏行为的人,都暴露出他的心已经坚硬到某种程度。然而,由于动机与环境的关系,即使一个并非恋尸症的将军或政治领袖都可能下令做严重的破坏行动。在我们这本书里,研讨的重点不是行为,而是性格。范围更缩小一些说,问题不在希特勒的行为是否有破坏性,而在于他是否被强烈的破坏性激情所推动,而这种激情是他性格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希特勒对契瓦可夫斯基说的话特别有趣,“我们正要毁灭犹太人。他们再也不能像1918年9月9日那么侥幸了,算账的日子到了”。他没有做任何合理化的解释(诸如犹太人对德国是一种危险等),却把他真正的动机揭露出来:他要向二十年前一小撮犹太革命分子所犯下的“罪行”复仇。他对犹太人虐待性的恨意,他在党会后对最亲近的同事的谈话中也显露出来:“把他们从所有的职业中赶出来,赶到犹太区去。把他们用围墙围起来,让他们死得其所,让德国人看着他们死,像看着野兽一样。”


希特勒认为,犹太人在毒害雅利安人(aryan)的血液和灵魂。要想了解他这种想法与恋尸情结的关系,我们必须看看希特勒另一件极关注的事:梅毒。在《我的奋斗》中,他说梅毒是“极重要的生存问题”之一。他写道:“许多年来,有一种与政治、伦理和道德污染相平行的毒害,在毒害国体的健康,其可怕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大城市里,梅毒开始越来越蔓延,而肺结核也在全国导致大量的死亡。”(a.hitler,1943)

这不是实情,肺结核与梅毒并没有像希特勒所想的那么严重,但这是恋尸症者典型的幻想:他恐惧秽物与毒物,怕被它们污染。恋尸症者觉得外部世界是污秽的、有毒的。他的这段话便表示出这种感觉,并且也是对外部世界的防范。他对犹太人的恨意可能是这样来的:犹太人是外国人,外国人是有毒的(像梅毒),因此外国人必须被扫除。他认为犹太人不仅毒害血液,而且毒害灵魂,这不过是他原始观念的进一步表现。

希特勒常常开的一些玩笑,也显示出他的恋尸症倾向。他吃素,却仍旧用一般食物招待客人。斯皮尔说,“如果餐桌上有肉汤,我可以确定他会说这是‘尸体茶’;如果有小龙虾,他就会说,他祖母死了以后,亲戚们把她丢到河里,来诱捕甲壳鱼类;如果餐桌上有鳝鱼,他就会说这种鱼最好用死猫作诱饵来诱捕。”(a. speer,1970)



我们曾经提到,恋尸症者的脸上有一种闻臭的表情:希特勒正是如此,这可以从他的许多照片上看得十分清楚。从他照片上看来,他从没有开朗地笑过,他的笑是一种得意的假笑。希特勒的另一个恋尸性特征是无趣。他在吃饭时的谈话是最彻底的例子,表明他的缺乏生机。在上萨尔茨堡(obersalzberg),午饭后他与同党走进一间茶室,那里有茶、咖啡、糖果。“在咖啡桌上,希特勒特别喜欢做没完没了的独白。他的话题大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大家表面上虽然装做在听,实际上都心不在焉。有时,希特勒自言自语就睡着了。大家开始小声聊天,希望他能准时醒来赶上吃晚餐。”(a. speer,1970)然后他们一同回屋里去,两个钟头以后吃晚饭。晚饭后会放映两场电影,之后他们往往做一些关于电影的琐谈。

从午夜一点开始,有的人已经禁不住打呵欠了。但是,在这种社交场合希特勒继续以单调而无趣的空洞拖延一个多小时,直到最后,爱娃•布朗和他说了几句话,得到允许上楼去了。希特勒会继续站立着演讲一刻钟左右,然后向大家道晚安。那些留下来的人则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往往用香槟与白兰地愉快地畅饮,驱散数小时令人窒息的倦怠。

希特勒曾有一句话把他的虐待性和恋尸性一同表现出来:“他们(即群众)所要的,是强者的胜利与弱者毁灭或无条件投降。”(a. hitler,1943)虐待者只要人投降,唯有恋尸症者才要人毁灭。“或”这个字,把希特勒性格中虐待的一面与恋尸的一面连接在一起。但从记录上我们看到,他的毁灭欲比屈服欲要强烈。


他的性格中还有另外三个密切相关的特征,就是他的自恋、他的退缩态度和情感缺乏(他没有任何爱、温暖或同情)。

他的自恋是最容易看出来的。极端自恋者的种种典型特征,他一一具有:他只关心他自己、他的欲望、他的思想、他的愿望;他没完没了地谈论他的观念、他的过去、他的计划;世界只在做他的计划与欲望的目标时,才是真实的;别人只在有益于他、有利于他时,才有重要性;他对任何事情永远比任何人都更知道。对自己的观念与计划的这种确信,是强烈的自恋的典型特征。

和他的自恋相关的,是他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缺乏兴趣,除了他自己,他只关心对他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对其他任何人和物都冷漠疏远。在他的整个历史中,我们找不到一个人可以算是他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是他的狗和一个他既不爱又不敬却完全加以控制的女人。

性格分析显示,希特勒是一个退缩的、极端自恋的、与人没有内在关联的、不肯接受严格训练的“虐待性—受虐性”与恋尸症的人。


摘自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美】弗洛姆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