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30
在生活中,你是否已经习惯了坚强,
习惯到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哀伤?
在经历了很难过、很痛苦的事件后,
为什么会有人就是哭不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怎么说
成长环境让我们难以表达哀伤。
我们相信,导致一些人很难表达自己哀伤感受的主要原因是其成长的家庭环境。
他们在儿童时期的依恋行为很快就会被无情地视为应该尽快摆脱的东西。
在这些家庭中,哭闹和其他反对分离的行为被视为幼稚的、愤怒的、嫉妒的表现,会受到斥责。与此同时,在这些家庭中,小孩子想和父母待在一起的需求越多,就越容易被告知这种需求是愚蠢而且没有必要的。
他越容易生气和发脾气,就越容易被说成是幼稚和糟糕的。屈从于这些压力的结果就是,他有可能会去接受那些对自己的要求。
哭闹、请求、为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生气、责怪他人,这些都会被他自己认为是不合理的、幼稚的和糟糕的。
因此,在严重的丧失(亲友去世)面前,他无法去表达每个丧亲之人都会产生的那些情感,反而倾向于去扼杀掉这些情感。
此外,他的亲属作为同一家庭文化下的产物,对情感和情感表达有着相同的看法,因此,他作为最需要理解和鼓励的那个人,也是最不可能得到这些情感的人。
帕特里克的案例
之前我们提到的帕特里克的案例非常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自责控制的内化过程。
你也许记得,帕特里克被告诫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能哭泣,否则他的妈妈就不会再来看他。
这看起来像是母亲对他表达伤痛这种行为的典型态度。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扼杀而不是去表达自己的所有感受,并发展出一个与原始情感背景日渐分离的仪式。
为什么我们无法抑制哀伤
对哀悼的回避是哀伤的一个重要的病理性变体,但是我们认为这并非唯一的一个。很多遭遇丧失(亲友去世)后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的成年人,并不符合以上描述,他们没有抑制自己的情感。
相反,这些人以一种严重和持久的形式展现了哀伤的所有特征。
这里的问题不是为什么一个病人不能去表达哀伤,而是为什么她(通常是一个女人)不能抑制哀伤。当然,即便是在这些案例中,也存在部分被压抑的哀伤。我们可以用三个特征来区分这三种慢性的哀伤反应。
首先我们发现,病人极端依恋自己丧失的配偶,她的自尊和角色认同都建立在该配偶持续存在这个前提之上。她可能报告说,即使发生在过去的短暂分离也会让她体验到巨大的痛苦。
其次,她没有和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足够亲密的关系,使她可以从自己和丈夫的联结中抽离出来。她和丈夫的亲密关系如此专一和排外,使得其他家庭成员和她的关系渐行渐远,以至于在丧失发生之后,没有人能够将她的注意力从悲伤之中抽离出来。
最后,婚姻会充满矛盾,也许是因为妻子对自己丈夫的占有欲让丈夫深感不满。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生还者都会自责,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妻子,不该允许自己的丈夫死去。这些人的哀伤中有自我惩罚的成分存在,就好像将永久性的哀悼变成了对死者的神圣职责,以此来换取生还者的救赎。
治疗这种病人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甘愿反复体验丧失的痛苦。心理治疗对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重建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家庭、教会或者某些组织机构——例如克鲁斯和撒马利坦会——能够起到桥梁作用。追忆死者、和朋友一起度假或重新装修房子都可能成为一个转折点,让其完成从哀悼者到寡妇的角色转换。
由此看来,丧亲之痛成了整个家庭的问题。
————心之爱心理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