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17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底下无数回答,更像是一群成年人的控诉: 父母爱发脾气,自己也变得爱指责他人;被父母否定太多,长大后拼命逼自己变优秀……
然而,有一个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
有了孩子以后,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使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导致错误的养育方式不断重复。
比如,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尽管我们都曾厌恶父母说的“这是为你好”、“我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做”,但这些话依旧从我们的嘴里说了出来…
如果我们不去质疑,就会形成“我小时候是这样被养大的,所以我的孩子也应该这样被养大”这样的错误观点。
那么,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复制上一代的养育方式,该如何甄别优劣,改变行为方式,成为更好的父母呢?
要打破上一代养育方式的恶性循环,主要记住这两点:
首先,我们必须要识别自己的养育行为,哪些是源于自己童年时代的不当反应。
有些反应乍一看貌似合理,实则不然,我们有必要质疑自己行为的合理性,留意我们的养育行为中,有没有一些需要引起警觉的行为。
例如,娜黛吉拒绝让15岁的女儿参加每周六晚上的周末聚会,理由是活动的结束时间是22点,而正值青春期的女儿需要在21点前睡觉。
她强调这是“为了女儿好”,但如果她能反问一下自己,便会意识到“21点”这个时间并没有科学依据,她的要求无疑是源于自己童年经历的机械反应,她在用自己的童年经历去要求女儿。
其次,改变自身的行为。
一旦确认「我们的反应」与「我们父母的反应」之间存在着联系,那么很明显,我们必须反抗父母以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这个反抗并不是跟父母完全反着来,而是在分辨优劣的前提下,用正确的行为代替错误的行为,学会用跟父母不一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
让我们看回娜黛吉的例子,她可以在不打击女儿的热情下,让她早点回家,比如:“妈妈支持你去参加聚会,但你最好能提前离开聚会回到家睡觉,要不然你第二天就会有丑丑的黑眼圈咯。如果这周六能准时睡觉,以后每周都可以去参加”。
娜黛吉没有下意识地拒绝女儿,而是去理解女儿的人际交往需求,支持女儿,这样一来,她和女儿的关系自然会更加紧密。
如果不站在孩子的立场质疑自己,我们都将是处于上一代影响之下的父母,都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养育选择。
用兴趣班排满孩子的日程表,是为孩子好还是解决了家长的焦虑?
专制行不通,那放任孩子天性,和孩子成为朋友可以吗?
父母是否应该在所有事情上都显示权威?
要从糟糕的童年经历中抽离出来,打破复制的恶性循环,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承认我们的童年受到的伤害,承认父母有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安抚曾经受伤的自己,修正行为,寻找更好的养育之道,成为更好的父母。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