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治疗中的人际学习
当团体的目标旨在识别和矫正社交行为时,人际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团体治疗中最常被误解和低估的疗效因子。团体治疗中的人际学习类似于个体治疗中的自我认知(或内省)、移情的修通、矫正性情感体验等因素,人际学习过程包括对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进行识别、阐述和修正。
人际互动理论的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受早年人际互动关系的影响所形成,来访者当前的症状是其人际关系障碍的体现。来访者来寻求帮助时总会带着各种各样的症状主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即很难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且持久的人际关系。
团体治疗的表达方式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每位来访者的主诉最终都会被转化为人际交往层面的问题,然后对此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关于抑郁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并不直接治疗抑郁,因为抑郁本身并不反映人际冲突,如不找出引起抑郁的人际冲突则很难治疗抑郁。因此,治疗师要探寻抑郁背后潜在的人际关系问题(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诸如被动、依赖以及对丧失的灾难性反应等人际困扰),然后再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治疗。
治疗师在团体中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详尽了解他们被扭曲的、扰乱的人际关系并加以矫正。但是,团体如何促进这个改变的过程呢?一个由7-8位成员所组成的团体如何系统地去探究并改变每个人过去和现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团体如同社会缩影。一个团体就如同一个社会缩影,也就是说,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在治疗团体中的表现就会非常接近他在外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同样,一个病人在社会中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也会在治疗情境中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得到重现。例如,如果一个人渴望拥有亲密关系,但总以一种命令、操纵的方式与人打交道,结果发现自己总是被拒绝和孤立,那么他在团体中仍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同样的人际困境。哪些在生活中表现谦虚、让人反感、恐惧亲密关系或喜欢竞争的来访者在治疗团体中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所有的治疗形式中,包括团体、个体及家庭治疗,治疗师都会假设他们在治疗期间观察到的来访者的部分行为都是其日常行为模式的真实反映。这个原则在所有的治疗形式中都是一个关键要素,但它的作用在团体治疗中表现的最为充分。团体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成员(男女、老少、同伴、竞争者、权威人物、受过教育和未受教育者、富人和穷人、三教九流各阶层的人,等等),对每个来访者而言,团体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
总之,人际学习的疗效因子基于人际互动的理论假设,无论来访者的外显症状是什么,心理问题都可以从他扭曲的人际关系中找出根源。 来访者受困于扭曲的人际关系,而治疗师则帮助个体发展出更具适应性、更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模式。此外,团体治疗师假设来访者适应不良的人际模式会在治疗情境中重现。通过帮助每位来访者理解他们在治疗团体中的行为互动模式,进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外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更为广泛的人际行为模式存在怎样的问题。
此时此地。通过前面的假设可以推出以下结论:查明来访者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扰所需要的资料就呈现在治疗室中“此时此地”的团体互动中。来访者并不需要向团体提供关于自己过往生活的详细描述和人生波折的冗长叙述,因为更多准确而生动的信息,可以通过观察此时此地来访者在团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而获得。此外,治疗策略的关键点在于,哪些敢于修正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并在此时此地的团体中尝试新行为的来访者,最终会将这种改变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如果团体聚焦于此时此地,治疗师需要明确地告知来访者为什么改变人际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成员通常会感受到团体治疗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并且也是有效的,团体成员可以随时表达他们对彼此的观察和感受,如此就不会有任何一个团体成员感觉被忽视了。每个人随时都可能成为团体讨论的中心,在这样的互动团体中,来访者会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更高的信心和参与度,最终形成更强的凝聚力。
聚焦于此时此地同样有助于提高团体成员的社交技巧。团体成员可以从他人哪里获得反馈,并尝试接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例如,他们会逐步发现自身的那些行为会使他人愿意接近自己,那些行为则会让他人疏离自己。他们会领悟到潜意识中的自我阻碍:尽管他们渴望与人亲近,但其行为结果却总是与这一渴望背道而驰,令自己陷于孤立的境地。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