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11
▼
有位个性畏缩的青年对我说:“我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她甚至到高三还不肯让我搭校车上学,我必须苦苦哀求,她才让我自己去坐车。我相信她是怕我在外受伤害,所以才天天开车送我上学。她太辛苦了。她实在太爱我了。"
为了改变他胆小怕事、畏畏缩缩的问题,我必须告诉他,他母亲的动机很可能与爱无关。
在她母亲的潜意识里,与其说她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还不如说,她害怕孩子受到的伤害伤害了她。
因为,她不愿承担孩子成长的风险,宁愿天天开车接送孩子,也不愿让孩子独立成长,她对孩子是生活上的溺爱,人格上的蔑视。
他母亲的行为不仅阻碍了他心智的成熟,使他有了畏缩的个性,而且也阻碍了她自己的心智成长。
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
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爱。
热恋中的人常常会说:“啊!这真是太幸福了,让一切都停止吧,我要尽情地享受,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就是被爱蒙上了双眼。实际上,能蒙上你双眼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
要了解坠入情网的本质,我们必须认识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界限”。
婴儿出生的最初七个月,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界限。当他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跟着一起移动;他感觉饥肠辘辘时,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一块儿挨饿。
随着慢慢成长,认识和经验不断增加,于是发现他和世界不是一回事。他感觉饥饿,母亲不见得立刻出现,并给他饮水喂食;他想玩耍时,母亲未必能及时配合。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更能认识到能力有限。
两三岁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小皇帝”,事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甚至闹得天翻地覆。到了三岁,孩子的态度有所收敛,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脑海里还是幻想如何随心所欲。只有再过几年,当他经受到更多打击以后,这样的心态才能够逐渐消失。
对于青春期的少年而言,超人和飞侠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他们却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肉体和能力有着多么大的局限性!他们意识到,所有的个体唯有彼此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他们渴望突破自身局限,却要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这通常使他们产生无助的痛苦。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
▼
坠入情网,似乎能够使之实现“逃亡”,摆脱孤独和寂寞。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
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
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的记忆彼此呼应,仿佛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觉到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自己实现愿望。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充满光明。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早晚,现实会粉碎爱情之梦;早晚,日常生活的难题会再次出现。
他要做爱,她不要;
她要看电影,他不要;
他要把钱存进银行,她要买洗碗机;
她要谈自己的工作,他却要谈他的。
最后双方都痛苦地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跟爱人合为一体,对方将继续拥有全然不同的欲望、品味偏见乃至对时间的掌握,而且永远如此。
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这时他们若不谋求分手,就得学习在现实中真正相爱。
我在此用“真正”二字,因为我认为坠入情网那种相爱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
我相信,情侣要等脱离情网后才能真正相爱,因为真爱的基础不是一种恋爱的感觉。真爱发生的时候,很可能完全没有恋爱的感受,爱的行为也不需要恋爱的感受做后盾。
——【美】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