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05
本文作者:格物谷
来源:读者新语文(id:duzhexinyuwen),经授权转载。
昨天,朋友圈热传一则新闻——“妈妈给儿子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朋友点评曰:这个内容必火——上火。
事情起因很简单:儿子偷懒任性,赖着不愿意去上学。妈妈各种方法用尽,直接跪地哀求,跪了整整一小时。这一跪已然让人心生悲哀,更让人发火的是,此子还拍了母亲“跪求”的照片发了出来,并写道:“开心每一天。”
身边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谴责此事,观点大抵是: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儿子;慈母败儿;花十几年时间养了一个禽兽;家风沦丧……这些话,表达情绪是够了,但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父母亲是怎么丧失了自尊和威严,进而彻底失去了和孩子沟通、说理的能力的?
1地主家惯骡马,穷人家惯孩子
“母亲下跪”这件事里,最不值得挞伐的是这个已经丧失了廉耻心的孩子,他是父母亲手塑造出来的,而最值得反思的则是这位母亲。
母亲愿意跪地乞求孩子去上学,献上的是自己的膝盖和仅剩的尊严,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儿子又为什么会如此无视母亲的尊严,还能轻松调侃呢?
要么,他已经习惯了母亲哀求自己,习惯了溺爱和纵容;要么,父母亲的“硬手段”已经完全失效,只剩下放弃尊严来哀求,他自己则享受着胜利的快感。
父母的威严和尊严沦丧,子女的叛逆变本加厉。
看这位母亲下跪,旁观者可能会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
儿子被美女迷惑,要取走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心脏,给美女做药引。几经思忖,儿子终于狠心掏出母亲的心,飞奔着去献给美女。路上湿滑,儿子摔了一跤,母亲的心摔出很远。儿子捡起这颗心脏时,母亲的心还在关心儿子:“孩子,你摔疼了吗?”
长久以来,人们用这个故事来赞颂母爱的伟大,很少有人去想:如此深沉的母爱,怎么会养出掏走母亲心脏的儿子?这个故事里的母爱,恐怕更多是溺爱,就像这位跪地的母亲一样。
除却溺爱,猜测这个孩子扭曲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人马上想到叛逆。父母控制不住情绪,孩子有过错,不会理性对待,动辄大吼大叫,从来不准备和孩子面对面理性地讨论他自己的人生。这种嘶吼和恫吓,在孩子小时可能还管用,等到青春期到来,父母等到的恐怕是孩子对父母无情的敌视与轻蔑。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说过一句话:“地主家惯骡马,穷人家惯孩子。”怎样理解这句话,惯孩子很可能会导致贫穷,因为家门之外的世界没人会对宠溺长大的孩子稍加辞色,社会会给他们最残酷的教训。同样,唯有“惯骡马”,懂得自律和规矩,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古龙的小说《欢乐英雄》里有个有趣的桥段:
主人公王动刚进入青春期,父亲就假扮成蒙面高人,每晚带儿子出去传授武艺。一方面,他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会武艺;另一方面,则是当自己以师傅的身份面对儿子时,教诲和训诫会变得更有效。
读这部小说时,我特别注意这个桥段,这是怎样一位父亲,深谙孩童的心理,他保持现实中父亲威严、儒雅的形象,又暗自帮助儿子建立对江湖和世界的想象。现实世界里,绝大部分父母没有这种智慧。
2钟南山:每次我犯错,父亲只跟我说这一句话
杰出的人未必有煊赫的家世,但大抵有理智的父母。
因为两场疫情,钟南山成了全国人民最愿意信任的人。钟老何以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担当重担,家国情怀和良好的人格教育是最重要的原因。
钟南山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呢?一次接受采访时,钟南山讲了自己幼时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他说,自己每次犯错之后,父亲表现得异常冷静,基本不会情绪失控,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南山,你好好想一想。”
这不会是钟南山家教中唯一的方法,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
前段时间,很多孩子和家人一起宅在家里“战疫”,出现过好几次孩子沉迷手游,用父母的手机充值数千、上万的事。记者采访这种家庭时,发现气急败坏的母亲正在痛斥犯错的孩子,孩子却无动于衷。面对记者,孩子的想法听着让人很矛盾:
父母很少关心自己,出了问题只会一味指责和谩骂,如果他们吼,我会短暂地承受一下,随后就会抛之脑后。
父母憋红脸的暴怒,在孩子那里几乎没有用处。时间久了,他们会发现,他们可以用行为来控制父母的情绪,父母的暴怒在孩子心中,最后很可能变成一种逃避责任的、无能的表现。
这个时候,家长怎么让孩子尊重自己呢?
3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法有三种
回头看钟南山父亲的这种无言的教育,能发现几点好处: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基本构成,就像山路上的台阶,拾级而上才能抵达巅峰。
明白这个道理,孩子的错误来临时,才会坦然处之,帮孩子弥补错误带来的问题,告诉孩子不能白犯错误,怎样才能做到同样的错误不会重复。大部分人的一生中,同样的错误会一犯再犯。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会看到张飞喝酒误事,这个问题一再给自己的团队带来麻烦,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孩子真正有意犯错的机会少,无意间的错误更多。看到错误铸成,孩子会慌乱,这时候,父母的冷静带来的压力必然比暴怒和吼叫更大,但效果完全不同。
父母冷静,能让孩子的情绪慢慢平缓,开始考虑父母的感受,并思考自己的问题,这是良性的疏导。
如果父母的反应是暴怒,带给孩子的就会是恐惧和躲避。孩子因为害怕犯错而带来的责罚,第一时间就会思考如何避免惩罚。时间久了,孩子犯错后内心就会从躲避变为抗拒,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自己的错误给家庭或他人带来的麻烦,只会在情绪上和父母对立。
演员海清讲过自己和儿子相处的方法,看到孩子犯错,她尽量保持平静,不过分激动,而是给孩子讲:这方面的问题妈妈也处理不好,以后能不能让儿子在这方面多操点心,以免咱们俩都反复犯这方面的错误,搞得大家都面对麻烦。
海清与儿子
这样的示弱,反倒起到奇效,儿子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把自己当成真正的男子汉,要保护母亲。相比其他孩子,海清的儿子明显更加独立,会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考。
冷静而理性的亲子之间,就能够形成对话,这可能是亲子之间最重要的关系,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之后,主动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亲子之间,对话比单纯让孩子听话更重要。
在一片要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呼声中,教育专家李玫瑾反其道提出,如果孩子犯错了,在孩子认识到错误之后,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要让孩子知道犯错是有代价的,这不是错误的惩罚,而是给孩子的生命中种下思考和敬畏。
李玫瑾
如今,网上有人贩卖各种亲子教育的鸡汤方法,但很多人不知道,卢梭曾经有一句话:“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失控的父母绝对是灾难,总想给孩子灌输道理的父母又显得如此徒劳。父母们最该记住的诀窍,恰好就是钟南山分享的自己的成长经验:在孩子的心智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学会做冷静的父母,给孩子时间和空间体会人生拔节生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