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05
作者:刘娜
微信公众号:闲时花开(id:xsha369)
1.
看到一则悲伤新闻,因为关乎亲子关系,所以还是决定写一写。青岛市一律师事务所45岁的合伙人张梅(化名),不幸遇害身亡。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她15岁的独生女儿瑶瑶(化名)。
母女俩几天前的周末,吃完饭后,瑶瑶以帮妈妈按摩为由,让张梅躺在沙发上。趁妈妈不备,瑶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索,套进妈妈的脖子,狠心将妈妈勒死后,装入一个行李箱中。随后,瑶瑶反锁家门,一个人和母亲的遗体,待了两天一夜。直到,怎么也联系不上张梅的几位同事,预感非常不好,赶到她家中,选择报警。警察赶来后,15岁的女孩,仍守着母亲的遗体。那么,步入青春期的亲生女儿,缘何要杀害正值盛年的母亲?
2.
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显示:这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张梅,是家中长女,自小便被寄养别人家中。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长大后,拼搏进取,优秀独立,从高中教师,转行做了律师。她是事业型女性,也是青岛律师圈里的名律师,工作敬业踏实,上进要强,曾获得业内多项荣誉。
能干的张梅
不幸的是,结婚生子后,她和前夫的婚姻破裂。大约10年前,张梅就离婚单身,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警方和张梅的同行,相继证实: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很多纠纷得心应手的张梅,在和女儿的关系上曾一筹莫展。
3.
案发后,瑶瑶向警方坦白:之所以杀害母亲,是因为母亲在学习上,对她要求过于严格,让她感到窒息。但,在外人眼中,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母女:瑶瑶在青岛知名高中读书,成绩优秀。张梅优秀能干,平时尽量满足女儿提出的所有要求,每当女儿放假时,她都会带上孩子去旅游。课外时间,工作如此繁忙的张梅,还带着女儿学习了钢琴、画画、游泳,尽一切可能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
张梅的朋友圈
和很多妈妈一样,张梅的朋友圈,很多都是秀女儿的日常:女儿的作品,女儿的身影,女儿的话语,还有母女间的互动。甚至,就在案发前不久,在公众场合,母女之间还有着看似温馨而深情的交流。
4.
张梅虽然是律师,因为之前从事过教育工作,文字功底很好,很爱写诗。她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官微上,刊登着她原创的多首诗歌。今年“三八节”,张梅还写了一首诗,发表在瑶瑶就读中学的微信平台上,名为《致女儿》:“女儿,你可曾知道,你一直,一直,是我心中,蓝色的忧伤。女儿,看看我,别给我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
单亲家庭,能干的母亲,优秀的女儿,相依为命的关系,“我捧出全部真心,却成了孩子最恨的人”的人间悲剧,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个惨案:北大弑母案。
5.
北大弑母案中,遇害母亲谢天琴是一位中学老师,独立要强,与人和善。丈夫病逝后,她一个人把儿子吴谢宇养大。
自幼就聪慧努力的吴谢宇,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只是,大三那年,吴谢宇一手策划了谋杀案,将亲生母亲杀害后,编织种种谎言,伪造母子出国的假象。直到,半年后,才被警方发现。案发四年后,一直生活在国内、逍遥法外的吴谢宇,终被警方抓获归案。
尽管,这些年,关于这起惨案的真相,媒介和舆论多有猜测,但直到今天,也未见吴谢宇本人的正面供述。作为旁观者,不管是对青岛15岁少女弑母案,还是对北大吴谢宇弑母案,我们都不必过分揣测:这是两败俱损的惨案,也是骨肉相连的弑杀。所有道听途说的臆想,都是对受害人的误伤。这些极端案件,发生的概率很低,我们任何人,都不必因此过度恐惧。我们需要看见的,是个案之下的共性问题:
那个相依为命的少年,缘何把屠刀指向他(她)最爱的单身妈妈?那个捧出全部真心的单亲母亲,又缘何最后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所以,下面要写的文字,不是为弑母的少年开脱——任何情况下,弑杀亲生母亲的恶行,都是罪不可赦的。
而是,从另一个视角,探究悲剧之下的深层问题。
6.
这些年,伴随离婚率的持续走高,让单亲妈妈这个群体,日益庞大:离婚后,孩子归母亲抚养的概率,要高于归父亲抚养的概率。这是母体的归属,也是不争的事实。硬币的另一面:婚姻破裂的母亲,为了给相依为命的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富足的环境,就要以一己之力,扛起养家和教育的全部重负。甚至,在“不能让别人看笑话”的心理暗示下,重压之下的单亲妈妈,会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走进下面这些养育误区——
7.
①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不知道多少单亲妈妈,辗转在家庭和事业中,焦虑不堪、绝望无助时,曾对孩子说过这句话:“我什么都没有了,如今只有你。”或者:
“要不是因为有你,我早就不活了。”这些看似深情的告白,也是一种情感的绑架:母亲把自己选择的离婚,还有离婚后的情感孤寂和生活压力,都绑架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有罪的人:
“妈妈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
这种负罪感,是很多单亲家庭的导火索。因为,妈妈离婚,孩子不一定就有心理问题。但在妈妈面前成为一个罪人,孩子很可能在负罪感中伤害自己,或亵渎生命。
②把孩子当成自我的面子。离婚,尽管是一种个人选择,但在世俗的眼光里,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离婚女人,或离婚妈妈,又被傲慢和偏见,贴上羞耻的标签。这样的后果,会让那些活在别人评价中的离婚妈妈,把唯一的孩子,当作自己的面子:“孩子争气了,我就有光。孩子没出息,我就丢人。谁让我是离婚女人。”所以,逼孩子优秀,逼孩子争气,逼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就成了一些单亲妈妈,为缓解自己内心的冲突,而向孩子使出的杀手锏。只是,那个只能是自己的孩子,即便在一路逼迫和控制中,成为妈妈的期许,最终生命内在的力量,依然会让他做自己。控制和反控制的较量中,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就成了不懂感恩的逆子。
③把孩子当成隐形的爱人。离婚后,丈夫角色缺席的单亲妈妈,容易把全部情感,都倾注到年幼的孩子身上,在亲密关系的缺失中,把孩子(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子)当成隐形的爱人。虽然,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却会让那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在妈妈的过度期望中,要么藏匿自己的情绪,早熟地扮演小丈夫的角色,要么在压抑窒息中,一次次想到逃离:前者,培养的是妈宝男;后者,教化的是叛逆娃。直到多年后,孩子长大,在婚恋中动荡,或者悲剧发生,亲子反目成仇,妈妈才明白:我们的孩子,不必为我们的情绪负责。真爱孩子的妈妈,都会自我负责。
④把孩子当成可控的木偶。华裔导演石之予的短片《包宝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做的一个包子,突然变成了一个软糯可爱的包宝宝。妈妈很爱包宝宝,无论去哪里都把他带在身上,怕他被狗咬伤,怕他被人拐走,更怕他跟别的孩子学坏。
包宝宝越长越大,渴望交朋友,期待能自由。
在反抗和抵触中,他和深爱他又控制他的妈妈,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为逃离妈妈的监视,包宝宝带上新认识的女友,决定离家出走。
看到那个曾经那么依赖自己的儿子,为了女朋友和新生活,竟如此狠心无情,妈妈一怒之下将包宝宝拽回来,张大口将儿子吞进肚子里。
短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台词,却诠释了中国妈妈的集体悲哀:
“我要再次把你放进肚子里,这样就不会再失去你,这样你就不会反抗我,这样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
这种可怕的控制,其实是妈妈失去自我的诠释。
⑤把孩子当成完美的化身。研究青少年犯罪和心理的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少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并不是缺少母亲的陪伴,而是不幸地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母亲。这些在职场上堪称优秀的母亲,因过分追求完美,而用高标准苛刻地要求孩子。甚至把孩子的不完美,当作自己的不完美,在挫败感中试图把孩子改造成另一个自己。这注定是个失败的教化:这世上就不存在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孩子。有的只是,接纳自己和孩子的残缺后,因看见各自的真实和独立,而变得更加慈悲的亲情。
8.
需要补充的是:这些问题,并非存在于所有单亲家庭里。不少清醒又勇敢的单亲妈妈,把孩子培养得明媚又优秀。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连接,又有着坚实的边界;有着骨肉的相连,也有着疆土的独立。明星,如出身在单亲家庭的娘娘孙俪、歌手刘若英,素人如考了635分给妈妈下跪的安徽感恩少年,还有我们隔壁像姐妹也像朋友的母女……
那些把孩子养得很好的妈妈们知道:离婚是自我的选择,所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孩子不是自己的面子,他有自己要活成的里子;
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尺,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才是教化的意义;
控制只会弱化孩子内在的力量,放手才会让孩子在跌撞中学会飞翔;我们所有人,这一生的终极归宿,都不是立个完美的人设,而是活成勇敢的自己……所以,她们知道:
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亲密的照顾;
在孩子成长中,给予平和的付出;
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自己不必当100分的妈妈,只需要当还不错的母亲。
她们,和阅读此文的你们一样,都懂得这首诗的深意: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