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为人父母是一场伟大的探险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26

1. 为人父母是一场伟大的探险

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为人父母都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为在孩子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感的同时,也有可能使我们陷入绝望和无力的境地。对初为父母的人来说,强烈的情感波动会给他们造成困扰,纷繁复杂的新生活也会使他们手足无措。
保育员洛朗丝从没想到自己会这样:与别人的孩子相处时,她耐心、游刃有余;当她面对自己的女儿洛拉时,她发现自己竟然时常大发雷霆。她不能像对待别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女儿,她感到非常绝望,对自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不是一个好母亲。”父母担负着多大的压力啊!既要负责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又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的人甚至还认为:确保孩子获得幸福与成功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当人们看到你的孩子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或是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时,他们会感叹:“您多幸运呀!”就好像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一样。事实上,绝大部分父母,包括那些看似“很幸运”的,在面对孩子时都痛苦过,怀疑过,遭遇过叛逆、危机甚至失败。不计其数的文章讲述着“如何像成功地做出巧克力蛋糕一样使孩子获得成功”,使人们幻想着这个世界还存在完美的孩子以及知道怎样去培养完美孩子的父母。

2. 教育存在着风险

假如孩子没有满足我们的期望,假如他们并不完美,我们就可能对他们心生怨恨,因为他们反映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我们——孩子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往往认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将自我期望投放在他们的身上,期待他们变成我们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他们承载着我们理想化的自我,我们不知不觉地委任他们去代替我们修复自我形象。于是,每一次失望都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打击,我们对孩子的成功和失败异常敏感。我们可能没有察觉到,面对孩子的要求、错误行为、违抗甚至需求,我们有时很难做出必要的让步。我们所采取的行动时常不恰当,也不符合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存在着风险。在这项任务中,那些所谓的“专家”是帮不上任何忙的。很多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医生以及心理学家都带着一副懂行的神情,信心满满地鼓吹自己所谓的真理,而这些“真理”却随着流行趋势不断变化着。比如“婴儿管理艺术”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婴儿必须趴着睡”“绝对不行,他会在枕头里窒息的”“不!要让他平躺着睡”“这怎么行,他万一溢奶就很危险了,要让他侧着睡”……任何一个日常动作都是如此,比如抱孩子、喂奶、睡觉……父母若是不遵循时下正流行的方式,便会被心中的负罪感所折磨。

等到孩子长大一些,更多的麻烦就来了,父母在此时更加迷茫了。从前的孩子在畏惧中成长,而现在的孩子没有那么害怕父母——他们更容易接收信息和被激励,完全不需要靠父母的专制来接受教育。儿童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成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我们的孩子使我们想起了自己。孩子是谁?孩子的故事来源于我们的故事,孩子体现了整个家族的延续。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整个家庭以及家族历史的影响,有时会将好几代人潜在的情感表达出来。孩子不可能客观地看待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的言行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他们。于是,孩子对我们的言行做出反应,我们又对孩子的反应做出反应……要想弄清楚孩子和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就不得不注意这个循环。任何过于简单的教条,如“必须……”“应该……”,都忽略了潜意识的影响,也无法令人信服。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回归权威”的拥护者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通常只从现象学的范畴出发,即只考虑可观察到的现象。然而,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事,实际上它涉及许多人,至少还有四个人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即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3. 没有完美的父母

每个人都曾无意中发现自己竟用着和自己的父母同样专制的口吻,对孩子说着同样带有辱骂或贬低意味的话,这些话正是曾经深深伤害过我们并且我们发誓永远都不会说的。我们有时会发觉自己竟然鬼使神差地做出了某些我们并不赞同的行为,对此我们深深地感到无能为力。
父母的心中其实还藏着一个孩子,那就是小时候的他们。孩子的出生将父母的人生重新梳理了。孩子使父母不知不觉地想起了那个小时候的自己。成人的感情是复杂的,童年受到的伤害始终是无法解开的心结,所有之前发生过的事情在某个时刻会突然从我们的脑海中涌现出来。我们自己的童年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回放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从而影响我们对待自己小天使的态度。

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父母,有的在孩子面前茫然无措,有的则将问题简单化,有的选择了专制而不认为自己是专制的。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呢?从孩子出生到18岁,教育方式通常都是父母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有人热衷于打屁股,有人有分寸地责骂孩子,有人提倡要聆听孩子的倾诉,有人倾向于惩罚,有人喜欢制裁和责任化,有人制定严格的规定,有人鼓吹家庭民主,有人任由孩子哭闹,有人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匆匆赶去……父母们的做法千差万别,我们如何才能厘清头绪,知道怎样才是对的呢?

4.父母不应论“好”、“坏”

事实上,现代教育比过去多了很多标准。我们获取了许多关于孩子的大脑、智力、情感、需求以及成长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观察和实验,他们的许多发现推翻了以前的观点,阐明了种种不同教育方式的优势和弊端。不过,我们似乎仍然找不到答案。

谈到教育,每个人都有一些非常固定的看法,可在人的一生当中,这些观点也可能多次改变,尤其是在有孩子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每个日常行为,父母可能会各执一词,这也是夫妻争吵的一个主题,甚至会导致离婚。作为一位母亲,我观察过自己同时也反省过;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听到过太多冲动的父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案例。有的父母在自己激烈的暴力行为面前感到茫然,因为有时他们也身不由己;有的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感到惊诧;有的父母因教育理念的对立而产生隔阂,进而导致婚姻关系产生裂痕;还有的父母哭泣、愤怒、不安……我想在这里说的正是通常没人说的话。自身经历的再现是很常见的现象,却很少被人谈论。我们通常会谴责那些“坏”家长,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应该以“好”、“坏”来评判自己,而应该更好地去理解到底是什么在我们身上作怪,是什么阻止我们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父母。

首先,我们来看看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有何感受:负罪感、冲动、为自己开脱……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他们的微笑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他们的目光使我们心生感动,他们的笑声融化了我们内心的坚冰……然而,我们很可能伤害他们,甚至怨恨他们。在第一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孩子带给我们的诸多美好的另一面:我们的困难、无知、愧疚,以及因无法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父母而产生的痛苦。
其次,我们要分析一下造成我们行为过激的原因。我们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并非来自我们成年后的生活经历,更多是来自我们童年时的经历。然而,并非所有过激行为都来源于幼时的经历,生活中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任何行为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在这一部分,我会特意将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现在的动机以及来自我们潜意识的过去的动机区分开。我们要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使我们变得如此顽固和难以改变的。
其实,从孩子年龄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父母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都会感到头疼,每个年龄段我们都会遇到新的挑战。伴着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期间的变化,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自己也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变化。有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六岁就定了终生,孩子会根据我们态度的转变很快地做出反应,我们总会有时间去调整亲子关系的。
尽管为人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想说,直面真实的自我,收获温暖的回报。


————————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