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你付出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吗?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9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仰。在和朋友讨论时,儒西说,爱,需要和信仰一样的“信仰之跃”(leap of belief)。

何谓信仰之跃?——就是能够超出理性的范畴,去选择相信。

爱的信仰之跃,就是能对一个人付出无条件的爱,不期待他的回报。一方面坚信自己会唤起对方的爱,同时愿意承受可能的风险与失望。


无条件的爱听起来如此伟大、危险、不真实、难以令人信服。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虚假的”无条件的爱。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建立在“给予和接纳”,而不是“付出与索取”的心智模式之上。给予和接纳,意味着以给予作为最高的快乐,不将自己的任何需求转嫁给对方,从而能以无限的包容与接纳,对对方任何的付出心怀惊喜与感激,不会将其当作理所应当。

而付出与索取,则意味着任何的付出都有(隐形的)清晰计算与权衡,渴望(短期或者长期的)等价的回报。因此会在给予上犹豫权衡,在接纳时挑剔不满。

一旦我们在关系中,抱有“付出-索取”的心智模式——恰恰是我们最熟悉的市场交换逻辑,那么它将会陷入一系列互相依赖的陷阱之中。

1.对自我真正需求的忽视,导致“牺牲式付出”

2.对自我独立能力不肯定,导致“依赖式索取”

3.对关系中自我责任逃避,导致“伪装式平等”

这些陷阱背后,则是被忽视的自我、懒惰孱弱的自我和贪婪虚伪的自我。


陷阱1:自爱不足所导致的牺牲式付出

真正的自愿,与牺牲无关

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亲密关系的起点

“我的前男友,在我们的关系开始后,主动在微信上屏蔽了所有女性朋友。但我从来没有这么要求过。而当我们吵架的时候,他就会拿出这件事情来说事,说他为我做出了这么多牺牲...“

“牺牲“,是关系中最常见陷阱。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将“牺牲奉献”作为一种美德进行布道。典型如《平凡的世界》里,为其他家庭成员付出自己人生的“长子”的形象。因此,在关系中出现“牺牲”心态时,我们很可能不仅不警觉,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然而,真正的自愿,与牺牲无关。自愿,才是关系里真正积极的心态。“自愿”的核心在于,不违背自己真实的心愿、不否定自我真实的需求。而太多时候,我们都不够仔细地觉察自己的内心,花费足够的时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不知道自己真正愿意付出和给予的是什么。

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爱”,也就没有了“自愿”的前提。

“牺牲”式的付出,不仅会导致付出者的心态产生微妙的变化——对于“无私牺牲”的赞美和回报的渴望(隐形的索取),更会让接受者同样觉察并感到焦虑——“无形中我好像就亏欠了你。”


陷阱2:自强不足所导致依赖式的索取

不假外求,是真正的独立

你要相信,你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

“在这段感情中,我会不自觉地把它和上一段感情相比,觉得对方没有上一任那么愿意为我付出……ta为什么就不能多为我付出一些呢?“

“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我不孤独,但也绝不独立。”弗洛姆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在关系中的“依赖”状态。

如果说牺牲是因为忽视自我需求,依赖则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与牺牲相伴而生——正因为“牺牲”背后所隐藏的,对于对方“回报”的隐形索取的愿望,才会有对于伴侣“依赖”的理所当然——“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也应该为我考虑和付出。”

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两人相处中,互相照顾的美好与依赖索取的共生之间的区别。在亲密关系中,当自己有需求时,最容易的,是把这个需求转为对他人的要求。

然而,如果我们能更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在将自我的需求,转变为对他人的要求,那么这个时刻(一个重大的时刻),就是你最好的自我对话的时机。

把这个需求放回自身,去对自己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个需求可以如何被自己满足,甚至,在你仔细地观看和理解它以后,这个需求是否还存在?当我在日常中有意识地练习这件事情时,我有了很多对自己,前所未有的洞察。

因此,不要害怕你在关系中的依赖和需求的惯性,看到这个惯性,把它作为最好的自我对话和理解的机会,你会认识更深的自己——他可能没有那么好,甚至充满了问题和伤痕,但看到和理解它,是自我成长和愈合非常美好的过程。这也是亲密关系,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之一。

一旦我们明确了,我们对于自我生命的完全负责,不假外求,就能够获得平静、清明与力量。


陷阱3:自足不足所导致的伪装的平等

平等是个伪命题,感情没有aa制

你为两人之间的问题百分之百负责

“我已经洗完了所有的衣服,为什么ta就不会主动把地板拖了呢?“

比起“牺牲式的付出”与“依赖式的索取”,“平等式的付出”与“平等式的索取”则更为隐蔽——是的,就是我曾经提出的“平等协商之爱”——以冠冕堂皇的“平等”“民主”等优美的词汇,为“付出与索取”的底层逻辑穿上了一层外衣。

我们一起经营我们的关系,各自付出50%的努力。听起来不牺牲,也不依赖,彼此付出,共同建筑。50%,多么精妙的一个数字,让我们完美地既规避了“牺牲”的奉献,也能清洗“依赖”的污名。

然而,那些决定各自付出50%的恋人们,最终一定对对方大失所望。

因为平等的第一重悖论是,忽略个体差异的“平等”,是一个永不可达到的巨大谎言。“我花了一个小时清理了厨房,ta怎么就不会自觉地清扫一下阳台呢?”——他不是你,清理工作对你们而言,重要性、难度、时机选择都一定会有所不同。“平等”的美好愿望,极大地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人与人是如此不同,一旦陷入虚假的“平等”想象里,我们就会苦苦陷入计算、不平与气愤的泥潭。

平等的第二重悖论则在于,“平等”这一看似合理的期待背后,依旧是计算与索取的陷阱。不论是付出30%、50%还是70%,一旦开始用计算逻辑来衡量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了“期待”。而期待的本质——不留情面地说——就是索取,就是将本应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以看似合理的方式,转嫁到对方身上。


不论是感动自我和他人的“无私牺牲”,还是看似甜蜜怜爱的“彼此依赖”,甚至是底气十足的“平等协商”,都不能掩盖以计算与平等交换为核心的“付出-索取(回报)”的底层逻辑。而这样的心态,是我们无法付出无条件的爱的真正阻碍。

一旦离开无条件的爱太久,我们就容易忘了,给予本身所富含的巨大激情和创造力;以及对他人不做任何期待,不把任何回报当作理所应当,从而对伴侣的任何一点给予都心怀感激与幸福,反而能获得的巨大感激和幸福。

而这一切,构筑在对自我真正的理解的“自爱”;对于自我需求完全的负责的“自强”;以及对于关系的完全负责的“自足”之上。爱的归途,原来竟是自己。无条件的爱,无法建筑在不够自爱、自强、自足的个体身上,会坍塌成了牺牲式的付出和索取式的依赖,即便虚假地穿上“平等”的外衣,也不能遮掩这一事实。

因此,比起苦苦寻觅所谓的“the one”(爱的对象),或者学习各种“恋爱技巧”(爱的方法),不如花费时间,培养与训练一个真正自觉、自爱、自强、自足的自我(爱的能力的基石)。否则,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将在寻觅爱的苦海里挣扎。


------------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