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30
当孩子“犯错”时,
多体会自己的感受,
多理解孩子的感受。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408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
快六岁的儿子识字越来越多了,好像正在向独立阅读迈进。
最近迷上猜谜语,每晚临睡前,我们肩并肩靠着床背各自阅读,他会捧起《中国谜语大全》给我出谜语,我一边翻着闲书一边听他念谜面。
一心两用的后果是,我对谜面通常只有模糊的感觉,经常请他重读谜面。
他好像很有耐心,兴趣盎然地再读一遍,这时我决定定下神来,正儿八经地猜起来。
当我想象推敲,猜出谜底时,他拍手蹬腿欢呼;当我冥思苦想,屡试屡错时,他会不断地提示,试图“引导”我说出谜底;当我搜肠刮肚终究放弃时,他又会对我惋惜而同情地说“只差一点点,唉!”。
一日,正当我沉浸在阅读中时,耳边传来一声清脆的“哧”声,我转过头来,儿子盯着书本愣了两秒,然后抬起头,似尴尬又似害怕地望着我。
一页书几乎完全撕下,只剩左侧顶端的小小部分挂在书上。
瞬间一股怨气正要涌上我的心头,映入儿子眼帘的想必也是一张不悦的父亲的脸。
我承认,刹那间我是有些生气的,事后回忆当时的感觉,想到儿时自己朝粗心大意的玩伴大吼:“都怪你,把我的书撕破了,我要你赔!”,幼小时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毕竟这是一本我很喜欢的藏书)。
回过神来,感觉自己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问儿子刚刚发生什么书成这样了,儿子说翻书太快,不小心把书撕破了。
担忧和伤心的情绪挂在他的脸上,我生出同情,迅速安慰他说:“没事,没事,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爸爸不会怪你的!”
可是,这句话并不能令我轻松,反而有种敷衍的感觉。
我静了几秒,突然意识到我用“没事”回避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生气和伤心,又阻断了儿子内心真实情绪——担忧和伤心的表达。
不,这绝对不是“没事、没事”,而是我(爸爸),有些生气和伤心,你(儿子)很担忧和伤心。
我又试着慢慢对儿子说:“爸爸明白你不是故意的,你担心我会骂你,爸爸不会怪你的,也知道你很伤心,爸爸确实有些生气和伤心。可是,只要你以后翻书时注意点就行啦!”听到这句话后,儿子落下泪来,静静地靠在我的肩头,随后露出欢快的笑容。
这时,奶奶走过来晾衣服,儿子对奶奶大喊:“奶奶,帮我拿剪刀和透明胶来!”我意识到儿子正在邀请我开启一场自我治愈之旅。“我们一起把书粘好吧!”我说,儿子点点头。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