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月薪3万,养不起一个孩子”:别让“标配”,绑架了你的生活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6

作者:飞白 来源:精读


01

暑假刚过,妈妈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给娃报班的行动:钢琴、英语、跆拳道……德智体美必须全面发展。

价格再高,再怎么苦自己,也要勒紧裤腰带给孩子报班。

于是,生了孩子的,喊着养不起,没生的,也产生了育儿畏惧心理,思虑再三,还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广州妈妈写了一篇《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传遍了整个朋友圈。

据说,这位妈妈月薪3万,有个能赚钱的老公,夫妻俩只有一个五年级的女儿,家里大头的支出由老公负责,但她仍然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压力巨大。

为什么呢?


因为她为女儿定制的暑期计划是这样的:

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在家请阿姨照顾,5000元;

200元一节的钢琴课,10节课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这样一算,孩子仅仅一个暑假,就花费了35000元,这还没算上生活上的开支。

这位妈妈的文章一出,引起了许多人父母的共鸣。

在他们看来,这是育儿的“标配”,达不到这样的配置,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类似的“标配”门槛还有:

女人:lamer、dior和lv;

男人:年薪百万、车房和手表;

老人:保健品、单反和出国游;

……

这些用金钱打造的“中国式标配”,不知绑架了多少成年人的生活。

许多人终其一生所努力的,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结婚生子,有车有房,就会被周围的人称之为“人生赢家”。

而如果30好几还单身,努力多年还没买房,即便是生活在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也会到失眠,甚至抑郁。

这个时代节奏太快,有房的告诉没房的:“早点买房吧!越晚买就越亏。”当妈的告诉怀孕的:“要准备给孩子报班了,否则就输了”……


02

香港有一部纪录片,叫《没有起跑线?》,揭露了香港父母的疯狂育儿观:赢在射精前。

纪录片里有一位叫irene的妈妈说,有些竞争激烈的好学校,一年只收10个孩子,并且还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这些学校,什么时候受孕,什么时候出生才是硬条件。

irene怀二胎的时候,孩子还未出生,就开始对着肚子里的宝宝唱英文字母歌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宝宝出生之后不会太抗拒,之后再进行催眠式的教育,为的就是让小孩比别人早学会从a唱到z。

为什么这么急着让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说,大儿子小的时候没有重视学习,导致面试了好几家幼儿园都失败了,别人的小孩6个月就开始上各种班,而自己的大儿子6个月的时候是在玩,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香港,这并不是极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香港的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就被带去上各种班,话还说不顺溜,就开始不停地学习。

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早教的确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赢不了多久。

这些孩子的优势可以一直保持到上小学以后,但到了小学四年级,他们的成绩就会明显低于没接受过早教的孩子。

因为让孩子过早接受教育,违背了生长的规律,是拔苗助长的行为,隐藏的害处自不必说。

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威尔逊,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严格的灵活性”,意思是,成长的过程看似灵活,其实很严格。儿童发育的每一步,都需要正确的环境信息输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

儿童在6岁前,真正的任务,就是玩。该玩的时候没玩够,以后可能再也学不会怎样好好玩了。

学区房、早教班,其实都是焦虑的非良性产物。

大人们真正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让孩子赢得早一点,而是找到焦虑的根源,从根上去缓解它,让生活在正常的轨道上推进。


03

《思维变现》一书中提到:焦虑的本质,是“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不确定。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确定”

比如,工作几年后,我的月薪能突破10万;几年后,我会有自己的房子;我的孩子是否会长成自己预期的样子……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希望它们是稳定的,一致的,可控的。

这样我们才会感到安定。

但实际上,这些事都是不确定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去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将它们从不确定变成确定。这就产生了冲突,焦虑也随之产生了。

对于这种冲突,源自人们内心的因素很少,大部分都是外界强加的。

许多人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羡慕的样子。

别人羡慕的样子,就是所谓的“标配”


这些都是外界的标准,而非人们内心的真实期望。

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别人羡慕的生活,都只是传播者为我们编织的一个幻觉而已。

这个时代,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接收到很多信息:

曾经的同窗喜提了兰博基尼、曾经的学渣年薪百万、曾经的大胖子练出了八块腹肌……

于是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到处都是像他们这样的人,过着我们眼中的理想生活。

而真相是,这些都是被网络放大了的假象

自媒体人lachel说:“在传播的链条上,所有的成功都会被放大,所有的幸运都会被放到聚光灯下研究

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转发、传播,它们的声音也就越大,随之而来的泡沫也就越大。

久而久之,正常的、大众的、不那么光鲜的,就会慢慢沉寂下来。”

你以为同龄人都月薪过万奔小康,你以为只有你没出过国,却不知道,那些被网络扩大的人,永远只是人群中的少数。

2019年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工作10年,月薪过万者不足三成;2018年中国游客出境游大数据报告显示:100个大陆居民中,不到5个出国旅游……

当那些早早拥有标配生活的人被无限放大、雕饰,我们的落差也就越大。

于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个不真实的幻觉,从而产生了焦虑。

那么,如何缓解焦虑呢?


04

《思维变现》一书中提到:影响你发展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说到底,就是思维方式。

我们应该通过改变思维的方式,来缓解焦虑。书中几种改变思维的方法,在这里截取分享给大家:


①关注自己的内心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声誉。”

意思就是,你有没有过上标配的人生,别人会对我们怎么看,我们管不了也没必要管。我们能做的就是,信守自己的价值观和诺言,诚实正直地生活,其余的都不要去控制

况且,你过得怎么样,也许别人根本就没兴趣。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91:焦点效应》中提到:人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

但事实上,没有人会一直关注着你,你需要自己替自己着想。

焦虑的时候,你应该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想做是什么,想达到怎样的状态这些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在外界的影响下,“认为”自己必须想要的?


②停止自我评判

在现实的压力下,有时我们还常常会遭受来自自我评判的折磨。

评判的形式包括:评判自己境遇糟糕;评判自己的境遇迟迟不能好转;感到自己的现状是可耻的。

无休止的自我评判,只会不断增加内耗,加重焦虑,你需要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观察自己。

就像你去观看一部电影,电影里着火了,你不会吓得跑出电影院。

观察,关注自己的现状,但不必太当真。

比如,你早上睡醒后,试着这样描述你一天的生活:“我醒了,懒洋洋地赖在床上;7点半做早餐喝茶,感觉很放松;8点准备上班,感觉有点匆忙……”

描述完后,留意这些句子里有没有“应该”和“不应该”,留意一天中你的情绪变化,这样,再强烈情绪也会转化和消失。


③不过度思考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开始思考某个事物后,就陷入权衡它的优缺点的游戏中,甚至忘了一开始为什么会想到它!

你以为这是在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过度思考。

过度思考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人越变越焦虑。毕竟所有的焦虑都是因为我门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只有停止过度思考,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让进度一天天推进,把不可控慢慢变成可控,焦虑才会随之减少

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旅行,不要为了比较,去选择承受焦虑和不痛快。

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把所有的人生都过成一种标准答案,有什么意思呢?

学者萧功秦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说,欧美人过得比我们幸福,不是因为有钱,而是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也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更不会嘲笑别人的“非标配”,他们只追求和专注于自己的“私人订制”。

余生那么贵,别被虚幻的“标配”绑架了生活,“私人订制”的人生才更值得过。

共勉。



欢迎投稿/留言,期待与你相遇

作者: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飞白星期八(id: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公众号(id:jingdu999)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