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旗舰厅

凯发k8旗舰厅-凯发k8国际唯一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比关注疫情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上好死亡教育这一课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2-09



前几天,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发布的一条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点赞和热议.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贾新华医生主动请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并在除夕夜收到了调令。

临行前,11岁的儿子实在无法抑制担忧和恐惧,忍不住问他:“爸爸,你会不会死?你不要死,不然我就没有爸爸了。”

谈到这里,贾医生也不禁黯然落泪,他对记者说:“我感到非常难以回答,只能跟儿子讲,爸爸一定会做好防护。”

恰巧一位朋友也告诉我,她4岁的女儿这几天看到电视上关于疫情死亡人数的报道后,不停地追问她:“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你能永远陪着我吗?”

朋友对我说:“我之前一直回避跟孩子谈死,以为这样就能减轻对孩子造成的恐惧和伤害。其实,这可能让女儿以后更难接受我的离去。”

在中国,死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很多家长都会以“睡着了”、“出远门了”、“去天上了”等说法来逃避死亡的沉重感,但这并不是保护孩子的最好方式。

台湾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种影响不仅意味着亲人的离去会成为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还意味着对死亡缺乏应有的敬畏,轻易放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019年3月12日,江苏句容一名9岁男孩,因为撞碎学校玻璃,害怕惩罚于是跳楼自杀。

2019年3月28日,四川雅安3名14-16岁的未成年人捂死一48岁女子,起因是想抢走其部分钱财和一部手机。

2019年9月8日,重庆3名初中女生,因学习压力较大相约自杀,手牵手从18楼跳下身亡。

在这些孩子眼里,死亡只是抵抗家长和老师的一种手段,是逃避问题和挫折的一条退路。

难怪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小七老师希望,在这个家人难得相聚的特殊时期,家长们能认真跟孩子聊聊“死亡”这个话题。


-1-

孩子眼里的“死”是什么样的?

决定跟孩子谈死亡前,不妨先问问他所理解的“死”是什么样子。

1、死去的人或物还会再回来

“爸爸,奶奶去另一个世界了,她什么时候回来看我呢?”

“妈妈,我的小鱼死了,你给它吹口气,让它活过来吧!”

孩子轻言死亡,是因为相信死而复生。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k.doka的研究,直到四五岁,孩子们都不能理解死亡是永久性的事情,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总有一天会回来。


2、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聊一聊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不会死。

“我长大要当一个超级英雄,英雄是不会死的。”

“被死神带走的人才会死,我跑快点儿就不会被死神抓走啦!”

在孩子心目中,生死可以被自己的意愿控制,总有办法可以逃脱死亡。


3、不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死亡

在去年的授课过程中,有两个孩子很让我心疼。

五岁的贝贝很抵触去医院,她说:“外婆就是在医院去世的,我怕我进去了也会死。”

爸爸突发心脏病离去后,六岁的跳跳非常难过,他说:“我老在爸爸身上跳来跳去玩,一定是我太顽皮,才害死了爸爸。”

孩子逻辑思维发育不成熟,不明白死亡的因果性,很容易将死亡归因于无关因素,或是归罪于自己、陷入长久的自责。

有一天,当我的孩子对死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困惑时,我想我会用下面这三句话,认真告诉他我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2-

如何帮孩子正确理解生死

1、死亡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自然现象

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取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心智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循序渐进解释“死”这回事。


1)4岁以前:用自然和生活现象作比喻

“宝宝,叶子和花朵春天长出来、秋冬枯萎死去,这是自然的变化。”

“小鸟、小狗死去后身体就不会动了,就像你的玩具没电了一样,但它们不能换电池。”

用这些日常现象,让孩子先对死亡形成一个浅显的认识。


2)4岁以后:借助合适的契机作教育

在《爸爸去哪儿3》中,爸爸夏克立跟女儿夏天谈论死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夏克立家的宠物狗去世了,当夏天问起狗狗时,夏克立坦然答道:“它死掉了,去了天堂。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你。”

夏天哭着说:“等你死掉我也要死掉。”

夏克立的回答是:“不,你不必太早,我也不想太快去。狗狗会在天堂等我们,到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在一起。”

这让夏天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原来死亡只是暂时的分离,一家人最终还会在美丽的天堂相聚。

除了用宠物作引子,看老照片、讲家族先辈的生平趣事,也是谈生死的不错契机。

“宝宝,这是三十年前的家族合影,现在这几位老人都去世了,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

“妈妈的爷爷八十多岁还在打太极拳呢!你看,人老了也照样能活得健康快乐呀。”

用身边这些鲜活有趣的例子告诉孩子,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2、死亡不是消逝,而是另一种方式的陪伴

主持人李小萌曾在《你好爸爸》访谈节目中,分享了与女儿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李小萌给女儿买了两只小鸭子,有一只刚到家就死掉了。

看着害怕难过的女儿,李小萌给鸭子做了一个很好的安排。

她把死去的小鸭子埋在小区一棵漂亮的树下,对女儿说:“鸭子的身体会变成树的营养,永远陪着我们。”

生命与世界的联系不会因死亡而消逝,总有一些东西会超越生死永远陪伴着我们。

只要我们像李小萌一样,向孩子展现与离去的人或物之间这种永恒的关系,就会给宝贝的内心注入温暖坚定的力量。

比如,姥姥不在了,但她把做菜的秘方传给了妈妈,姥姥的饭菜香味仍然陪伴着我们。

爸爸经常翻看的笔记是爷爷留下来的,等宝贝长大后,也可以跟年轻时的爷爷进行对话。

就如电影《寻梦环游记》所说,只要相亲相爱、记忆长存,生命就永不止息。每一个亡灵节、清明节、中元节,都是我们寄托思念、重温与亡者快乐回忆的美好时光!


3、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它热爱它

在美国,死亡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养毛毛虫、小鸡、金鱼,让孩子观察不同生物的生长过程。

虽然大家都精心照料,但动物们还是会因为寿命短暂、意外等原因死去。

这个时候,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一起为小动物举办正式的葬礼。

陪伴小动物走完由生到死的旅程后,相信孩子们会对生命的脆弱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能理解“生命平等”的含义。

在中小学,孩子们会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服务的场所,对弥留之际的老人、病人送上祝福,目送他们告别人世。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让孩子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将如何安排?你最想做什么?”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创造这种氛围,让孩子在成长中有机会意识到生之可贵,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做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事。


-3-

当亲人和宠物离去时

请这样安抚孩子

当孩子遭遇他人的死亡,相比遮掩和回避,我更希望家长能为孩子树立一个悲伤但又能自我治愈的形象和榜样。

1、理解和接纳情绪,帮助孩子宣泄悲伤

“宝宝,你很爱他,但他死了,你很伤心、很难受对不对?”

除了安抚,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宣泄和陪伴。给孩子拥抱和肯定,让他知道父母可以接纳他的各种情绪,包括悲伤和恐惧。


2、客观告知死亡原因,给予孩子安全感

“宝宝,狗狗年纪大了、生命电池耗尽,所以死了。爸爸妈妈的生命才用了一小半,我们会活很久很久,不会随便死掉的。”

面对死亡,孩子最担心父母也会突然离去。坦然告诉孩子亡者逝去的原因,才是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


3、与孩子寻找合适的纪念方式

“宝宝,小猫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记住它。比如办一个告别仪式、把它的铃铛收藏起来,你想选哪一种呢?”

“奶奶去世了,我们要感谢她对我们的爱和照顾,祝福她在另一个世界快乐地生活。她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陪伴你。想奶奶时,你可以看看星星,也可以写信告诉她。”

引导孩子说出对逝者的感谢与祝福,让他们知道,死亡虽是生命的消失,却不是爱的分离。


作者:小七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七育儿专栏(id:xqyuer)。0-6岁宝宝成长的关键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关注回复“01”,送你宝宝好习惯培养微课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