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3
这次我们用14部电影,去体验、去诠释、去练习与碰触剧内、剧外的人,我觉得是一个很棒的体会,也想分享给大家。
老实说,这些理论实在是非常多~我仅挑选自己有兴趣的部份分享,献给想对谘商临床等治疗理论有初步了解的朋友浅尝,不过因为敝熊才疏学浅,还有赖各位补充指教。
01
古典精神分析
性与攻击,是生命的两大驱力
理论简介
现在的科学心理学家,大多不太喜欢佛洛依德,因为他总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挂勾在一起。
而且他的潜意识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所有东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对相反的行为做出同一的解释。例如:
你那天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你不想要变成第一个到,却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实是一种童年被母亲丢下的恐惧。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为你想抗拒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时到,你终于可以不去想起当年母亲是如何把你丢下。
影片推荐《玛丽公主》
这是一部会让你对佛洛依德改观的电影!
孩子们对我来说,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锁。──玛丽公主《玛丽公主》
有一个角色我们永远也扮演不好,那就是为人父母。──佛洛依德《玛丽公主》
如果你仔细看完《玛丽公主》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佛洛依德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固执」。
这部片主要描述佛洛依德与个案玛丽公主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很多画面流露出佛洛依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对话会让你倒吸一口气。
分享我自己倒吸一口气的经历,一个按摩师曾经跟我说: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所谓的『不良少年』,他们多半也都会有混乱的恋爱、性爱关系。
我把它称为『早秋症候群』,不过这是我的观察啦!”
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随便讲的,但后来我回去翻个案记录,发现那些俗称偏差行为的孩子,其实大多也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关系、性平案件,而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近期的青少年研究中看见。
──而一转身我才发现,其实佛洛依德早就有开示了:「性与攻击,是人的两大驱力。」
有一天你会了解到,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早期与父母经验的再现,你对父母的爱与恨,也会转移到自己的伴侣与治疗师身上(当代的依恋理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谈这个议题)。
想知道为什么吗?请继续往下读客体关系与克莱恩学派。
02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恩学派
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理论简介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既然佛洛依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为什么我们会伤害自己?
从克莱恩的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
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
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好我」的连结;
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坏我」的连结。
如果你小时候总是充满各种「坏妈妈─坏我」的经验,你也很容易「处罚自己」。
藉由伤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个「内在妈妈」接受的部份,藉由让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让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
甚至,你对母亲会有一些隐藏的怨恨,心想:
如果妈妈是「好」的,她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好」传给我?
如果妈妈是「不好」的,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传给我?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冈田尊司《母亲这种病》。
母亲,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对于母亲有很多「看不见的担心」:
一方面害怕她会丢下我们离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存在(毕竟她支配着年幼的我们的生死),而这些担心,也变成日后你恋爱或生活的无形阻碍。
换言之,忧郁、上瘾症、自残、茧居、虐待、离婚、完美主义等诸多问题,其实都与母亲的态度或相处模式有关──甚至,与你的伴侣选择有关。
影片推荐《钢琴教师》没有鬼、没有杀人魔,但堪称是14部影片中最让人屏息战栗的电影!
你有一个不想被看见的、伤害自己的坏习惯吗?
你曾经抠掉伤口的结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脚皮吗?
如果你曾经有「让自己流血的经验」,那些你所压抑的自己,究竟代表那些欲望呢?
《钢琴教师》(la pianiste)描述一位将近 40岁的女钢琴老师 erika与男学生 klemmer的师生恋。
整部片描述 erika与母亲支配─服从的关系,母女间对话与行为间的不一致,并将这样的关系,复制到她与学生 klemmer的关系里。
一幕幕的自我伤害,或是攻击别人、其实只是一种欲望的宣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攻击。
03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身分心理学、自体心理学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伤难过,却又难以让你放下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那些负面安抚,让你感到安心与熟悉
理论简介
为什么你总是爱上某种「型」的人?可能是外表、个性、对待你的方式等等。
或者,那些「曾经是你最爱的特质」,到后来都变成你最讨厌的特质?为什么会这样?
关于爱与被爱──既然佛洛依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自讨苦吃?
英国客体关系学者费尔贝恩可能会跟你说:
因为我们在感情里面索求的从来不是『爱』或『快乐』本身,而是寻求『客体』。这个客体可能会让你痛苦(负面安抚),但有安抚总比没有安抚好,所以我们会飞蛾扑火、把受虐当成愉快。
影片推荐《双面诱惑》推荐给童年总是被忽略、总是活在别人期待下的你!
《双面诱惑》描述一个表现差强人意的戏剧系女孩约瑟芬,有一个身心障碍、需要照顾的妹妹。
也因为这样母亲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约瑟芬其实也要被照顾、被在乎。
约瑟芬透过伤害自己让母亲在乎,透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浪荡女「卡蜜儿」来获得导演对他的青睐、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师。
其实,那些她对爱的渴求、对于被关注的期待、为了戏的牺牲与改变,都是因为她想要被看见、被珍惜。
你心里,是否也有一个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文章:海苔熊,研究领域主要在亲密关系,包括爱情风格相似性,远距离恋爱的可能性,与不安全依恋者在网志或书写中所透露出的讯息。
来源于网站:泛科学 pansci。
图文来源于网络,凯发k8旗舰厅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凯发k8旗舰厅删除。